遺產活化是文旅融合時代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路徑。大連文化遺產資源較為豐富,但遺產活化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現對大連文化遺產資源征及文化遺產活化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連文化遺產活化的建議。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文化遺產以鮮活的形態展示并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中,融入時代的發展中,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新方向——文化遺產活化。文化遺產活化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激活文化遺產的形態或價值,通過全面、多樣、動態的合理開發使文化遺產“鮮活”起來,發揮文化遺產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及生活服務功能,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其文化價值傳承。文化遺產活化是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的創新,將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融合,重新賦予其新的使用情境或文化意義,使其充滿“人間煙火氣”。這才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遺產傳承與持續發展之路。
大連文化遺產資源的現狀及特點
大連文化遺產資源的現狀
2016年底結束的全國第一次國有單位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大連市共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86308件/套,實際數量37萬余件。據《大連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公告顯示,大連市現存有文物保護單位392項(40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項(含3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0項(含8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7項(含108處),區縣級180處;保護未定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265處,以及省級歷史文化街區3處。截止到2021年6月,大連市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共19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級項目26項,市級161項。按類別劃分,民間文學類5項;傳統音樂類14項;傳統舞蹈類16項;傳統戲劇類5項;曲藝類4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26項;傳統美術類28項;傳統技藝類60項;傳統醫藥類15項;民俗類19項。
大連文化遺產資源的特征
歷史悠久,種類豐富
大連的文化遺產資源始于新石器時代,幾千多年的積淀造就了大連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種類,涵蓋了除壁畫外所有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以及十大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空分布相對集中,特色鮮明
大連不可移動文物相對集中于漢代以前(占31%)及甲午海戰之后(占46%)。大連被俄、日殖民統治近半個世紀,阻礙了大連漢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多元文化特色的建筑遺產、種類多樣的工業遺產以及歷史沉重的戰爭遺產和革命遺產。在地域上有著“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之說。
文化遺產級別較高,活化價值大
大連有包括大連營城子漢墓群、旅順監獄舊址、大連中山廣場近代建筑群等在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項,其中復州皮影戲、莊河剪紙作為中國皮影和中國剪紙的子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大連多元的文化特色建筑遺產、工業遺產,以及戰爭遺產是中國近代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工業發展的見證,有著極大的活化價值。
大連文化遺產活化現狀
大連文化遺產活化還處于起步階段
大連早期文化遺產活化主要以文化遺產旅游活化為主,如旅順一日游;在20世紀90年代末也從旅游視角進行商業開發,如俄羅斯風情街;由于對文化遺產活化的認知有限,在城市建設改造中破壞了一些文化遺產,甚至導致文化遺產消失,如魯班祠、原關東廳長官邸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十年來,大連開始重視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國際博物館日對文物知識進行宣傳普及;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契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展示;借助節慶活動推動民俗遺產活化,如大連•廣鹿馬祖文化旅游節,建設旅順口軍民融合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打造冰山慧谷智慧產業園等。
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活化的活躍度不同
相對而言,大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的活躍度較高。2005年以來,大連逐步構建起“三位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開展品牌活動、非遺工程、大課堂、節目宣傳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在廣大受眾面前。目前大連市建有非遺基地52個,非遺傳習所66個。每年以傳習所學生為演出隊伍,開展匯報演出,展示傳習所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成果。每年攝制非遺紀錄片,編寫出版非遺叢書,建設大連非遺展廳,開展多項主題節慶活動。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宣傳日,開展“非遺文化周”活動,積極推進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
大連的物質文化遺產活化活躍度相對較低。物質文化遺產以博物館展示為主,并開發相關旅游紀念品,如營城子漢墓博物館、旅順日俄監獄等博物館。同時,為順應時代發展,博物館也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如旅順博物館建立線上展廳,設置三維動畫展示觸摸一體機等。在文化遺產旅游的線路規劃方面,開設了紅色旅游線路、歷史建筑旅游線路等,進行文旅主題活化。但從總體上看,大連參與活化的資源有限,而且活化形式并不豐富。
不可移動文物,特別是工業遺產的活化仍較為滯后。大連有著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歷史悠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城市建設中,大連工業遺產沒有得到有效保護,遺址也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絕大多數僅用作房地產開發。大連15庫創意產業園和在建的大連冰山慧谷1930智慧綜合產業園項目是工業遺產活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項目。
文化遺產活化路徑選擇多樣化
文化遺產活化的路徑包括數字活化、演藝活化、節慶活化、旅游活化、研學活化、文創產品活化、生活場館性活化等。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和對文化遺產活化的重視,大連文化遺產活化路徑選擇也逐漸多樣化。
旅游活化逐漸深入。深度挖掘大連文化遺產主題,開發主題文化旅游產品,開設大連紅色旅游深度游線路,開展博物館主題游,建設大連風情街,宣傳節慶旅游等,都是文化遺產活化的表現。
數字活化正在跟進。大連各博物館緊跟時代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對文化遺址進行數字復制,建立4D影像體驗館,開設線上博物館云參觀等。如旅順博物館可以通過VR云進行線上看展,其青銅館通過數字動畫將青銅器及銘文的制作過程展示給游客,并通過數字傳拓體驗項目讓游客參與其中。旅順軍港數字博物館的數字化交互展廳也正在建設中。
研學活化,摸索前行。研學是文化遺產活化教育功能的最直接體現。在文化遺產方面的研學,大連還處于探討摸索階段,尚未形成特色鮮明的產品。
文創活化亟待加強。目前,大連的文創產品仍以傳統的旅游紀念品或商品為主,文化含量不高,特色不突出,同質化問題嚴重,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盡管近年來受“故宮風”的影響,大連市有關部門對文創產品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如冰山工業文化展覽館的產品具有鮮明的工業特色,其“工業風巧克力”入選Best50,榮獲首屆“工業游禮”特別獎。但優質的文創產品鳳毛麟角,高品質的文創產品仍然匱乏。
文化遺產活化模式趨向聯動綜合開發模式
長期以來,大連文化遺產活化模式比較單一,如對博物館的活化,對某一建筑物的活化,對一種民俗的活化等。隨著遺產活化與時代生活的融合,文化遺產融入社區綜合開發逐漸被關注。如遺址公園的建設就是將遺址文化的博物館與周邊居民的休閑生活相融合的活化。大連冰山慧谷項目就是在工業遺址上建設的,其利用原生產車間作為工業文化展館,既有真實的生產場景展示,又有制冷相關的科普介紹展廳,還有參觀者的互動體驗項目,成為大眾懷舊參觀及研學的好場所。在文創方面,1930慧谷有禮實體店、冰熊TIME也同步營業,并成為網紅打卡地。 此外,還有冷熱能源研發創業孵化基地項目,目前已經有130多家企業入駐。此外,還利用廠房改建運動場館和婚禮酒店,以服務周邊居民。這種圍繞歷史文化產業進行的遺產活化,不僅傳承了大連城市工業文明,更營造了產業集群效應,成為大連工業遺產活化綜合開發的典范。
文旅融合視角下大連文化遺產活化的建議
樹立高質量發展文化遺產活化的觀念
文化遺產活化要體現遺產的文化屬性。文化遺產作為過去的文化和現在的遺產,體現了文化的歷史性,文化是遺產的“基因”,是遺產的價值所在。
文化遺產活化要強調生活化傳承。“文化基因”的延續必須與時代相融合,如果長期與時代割裂,文化遺產必將逐漸消失[1]。讓文化遺產走入現代生活,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遺產傳承和傳播的基礎。發揮遺產在當代的作用或價值,才能更好地發展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活化要防止過度商業化。有人認為文化遺產活化就是將遺產資源轉換成旅游資源并商品化的過程。誠然,文化遺產活化一定會形成各種形式的遺產商品,如旅游紀念品、文創產品、展演、節慶等;同時,文化遺產的活化必然由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共建,市場化選擇也是難免的,但文化遺產活化過程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考慮教育意義和價值傳承,防止由于商業化過濃,而失去文化遺產的本性。有些古鎮和民俗村落屢遭消費者詬病,究其原因就是過度商業化。此外,文化遺產活化也要避免為了迎合“活”態而過度活化,應該遵循市場規律,且注重文化遺產與文化價值的自覺融合。
提升文創活化品質,多種活化路徑并舉,優先數字活化
文化遺產活化的路徑多樣,具體采用哪種活化路徑還是要從文化遺產本體特點出發。
優先發展數字活化。借助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虛擬修復、數字化展示、數字化仿真、虛擬現實、數字動畫和數字合成影像,已經成為文化遺產活化的時代特點。數字活化可以廣泛應用于以古遺址、古建筑、古村落以及古代繪畫、文獻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可應用于對傳統劇目、民俗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復原及數字化展示等[2]。數字活化使得文化遺產能夠跨越時空,更“鮮活”地展示在受眾面前,有利于拉近人與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目前,數字活化已經成為遺產活化的主流路徑之一。大連應該重點建設數字博物館、展館、紀念館,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創設虛擬化情景甚至多維空間,從而使參觀者在虛擬空間內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交互設計能使參觀者在虛擬空間中與博物館藏品進行互動,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參觀者對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有更直觀真切的體會。
重視文創活化。借助文化遺產特色IP對遺產資源進行藝術創作再提升,開發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創產品,讓文化遺產的文化符號以藝術產品形式融入大眾生活,是文創活化的本質。文創活化不僅促進了遺產活化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還有益于文化遺產的傳播。文創活化既強調“文”又強調“創”,結合文化遺產特色IP進行別具匠心的創意設計是文創活化產品的命脈。在設計上,應多研發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能將文化與生活相融合的產品。同時,也要確保文創產品的質量。
豐富文化遺產內涵,加強受眾的參與性和體驗感
文化遺產活化不僅僅是對文化遺產表象的物體本身進行活化,更應該注重對其內在文化價值或精神的活化,始終不忘活化的最終目的是對文化遺產“文化基因”的傳承。因此在活化產品設計中,挖掘文化遺產本身的文化內涵和遺產背后的故事或精神,豐富活化的內容,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在活化設計中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參觀、游覽、購買不如親身參與體驗所得到的認識的深刻。受眾可以通過與文化遺產及文物的互動,豐富其對文化遺產的解讀,進而調動受眾的參與熱情。如全國最大的大連武術文化博物館,以中國武術發展史和大連近二百年的武術發展里程,以及與武術相關的藏品展覽為主,還有武術展演和武術培訓等動態的活化項目。但受眾能參與的互動項目很少,如果能讓受眾在參觀時簡單地學幾招幾式,親身感受武術的魅力,既可以加強對武術的認知,也能有效弘揚強身健體的體育文化精神。
綜合聯動開發,打造精品活化項目,促進遺產活化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
部分文化遺產因為歷史變遷導致其失去了原有的承載體,從而拉開了其與人們之間的距離。在新時代下,將文化遺產與當代人的生活相融合才是最好的“活化”方式。將文化遺產活化項目開發與其他相關產業相融合,在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還能帶動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大連有大量的工業遺址、傳統村落、建筑遺產、歷史街區,可以利用現有資源進行“遺產活化+社區改造”,通過科學規劃設計,不僅可以打造特色文化遺產工業創意產業園或生態社區,還可以開發特色建筑風格的休閑商業、特色村落等精品活化項目;不僅能很好地活化文化遺產,還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吸引外來游客,推動當地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政府推動引導,鼓勵多方參與,市場合理化運作
由于絕大多數文化遺產屬于國家所有,政府在文化遺產管理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然而政府財力有限,無法承擔文化遺產活化所需的全部資金,因此需要政府引導支持,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開發多元市場融資渠道,完善文化遺產活化的投、融資機制。同時,政府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為文化遺產活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規范市場法規,促進文化遺產活化的和諧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凇.植入、融合與統一:文化遺產活化中的價值選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2):135-140.
[2]賈秀清,王玨.數字化手段在我國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0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