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建筑裝飾工藝精湛,木雕是常見的雕刻裝飾之一。其中黟縣宏村承志堂的木雕裝飾精美,工藝技術高超,在徽州木雕裝飾中具有代表性?;罩菔侨寮椅幕l展的溫床,儒家文化極大地影響了承志堂木雕的形成?,F嘗試通過對承志堂木雕裝飾的探討,進一步了解徽州建筑裝飾工藝背后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以期為當下傳承和發展徽州木雕提供參考。
徽州建筑中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當屬黟縣宏村承志堂。宏村具有獨特的“江南美”,把江南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有著“小橋流水”般如詩如畫的意境,如此獨特意境的產生是受宏村地理位置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儒家思想文化的極大影響下,承志堂的木雕裝飾將無形的思想文化轉化為有形的藝術作品,雕刻精美,工藝技術高超,是黟縣宏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文化的滲透
在深厚的徽州文化支撐下,黟縣宏村民居承志堂的木雕擁有頑強的生命力,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罩菸幕枪爬匣罩菸镔|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其內容廣博,涵蓋繪畫、建筑、工藝等眾多學科。徽州文化深受“新安理學”的影響,處處滲透著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崇儒”思想深入人心,以至于滲透到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之中,繼而潛移默化地融入建筑設計的審美和創作中。
“新安理學”是承襲“程朱理學”的正宗流派,其奠基人是程顥、程頤,南宋時由朱熹創立?!靶掳怖韺W”同時也是“朱熹理學”一個重要的地方性學派,理學與徽州地區的社會要求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義”“禮”“忠”“孝”等也被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朱熹從道德的高度確立了儒學倫理,并將其運用于日常的倫理之中,深刻影響了徽州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影響了徽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其中木雕的產生與社會因素有很大關系。
徽州商人歷來眾多,明清時期經濟發達,形成眾多商幫,歷史上最有名的商幫有三大類,其中徽州的商人被稱為“徽幫”,后來徽商聞名遐邇,逐漸有了“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的說法,古老的徽州便是徽商的孕育之地?;丈痰奈幕尘昂蜕瞽h境,使徽商由內而外打著儒家思想的文化烙印?!靶掳怖韺W”提出“為商不賤”的理論,讓商人的精神世界有了依靠,因此徽商對“新安理學”推動的儒學格外尊崇。元代受儒學影響非常重視教育,在徽州設立了眾多府學、縣學、書院及私學,形成了文風昌盛的局面。清朝,據康熙《徽州府志》記載,徽屬留縣,共創建54所書院。以祁門六都村為例,自宋至清,一村中共建4所書院,5所私塾,3所義學[1]。隨著儒學逐漸興盛,徽商在經商時常把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因此被稱為“儒商”,這就是儒學與徽商的融合?;罩萑嗣裆钍苋寮椅幕难眨百Z而好儒”成為徽商的特色。在儒學思想的影響下,商人們賺得錢財后紛紛返回故里修建住宅、祠堂,以此光宗耀祖,通過自己的努力建設富麗家園。
據資料記載,承志堂建造于清末宣統年間,清末政權更替,承志堂建立于此過渡時期,朝廷無暇顧及各地的禮制統治。承志堂的前后廳軒蓬頂部運用的貼金裝飾是對等級制度的挑戰,如果不是處在這一時期,其定會受到朝廷管束,甚至不復存在。在禮制嚴格的舊社會,建筑構造并不是由金錢決定的,而是按照等級制度進行嚴格的約束,在長期重農抑商制度的影響下,商人的政治地位較低,因此建造宏偉的府邸便受到了限制。但在清末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加上徽州雕刻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以木雕裝飾為主的承志堂,其雕刻工藝得到世人的廣泛贊許,其被稱為“民間故宮”。
徽州建筑的雕刻裝飾中展示了徽州人尊禮崇儒的生活情趣、精神價值和理想追求?;罩莸窨填愋拓S富,由磚雕、石雕、木雕組成的“三雕”是徽州獨特、精致的藝術形式,承志堂的雕刻藝術最為完善。宏村木雕裝飾藝術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文化更顯珍貴,本土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徽州文化的精神,其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承志堂的建筑風格、裝飾和屋內陳設都反映了儒家思想,其木雕中記載了讀書人的各種場景,如具有文人氣息的園中對詩、月下撫琴、漁樵耕讀等,此外還有極具生活氣息的燒茶、理發的情景,由此看出文人的生活情趣是商賈所向往的。承志堂的裝飾不僅有濃厚的徽商氣息,還具有市井鄉俗氣息。文以載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作為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徽州木雕,其裝飾造型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視覺審美圖形,還是寄予了徽州人民思想情感和文化品性的媒介載體[2]。
“雖為賈者,咸近士風[3]”表明儒學深深地影響著徽州人的思想,徽州木雕不僅有關于讀書意境的雕刻裝飾,而且有展現儒學倫理道德和表現宏村吉祥寓意的雕刻,是儒學與徽州民間文化滲透的結果,正是民間的題材培養了國人厚德載物的品格。徽州的木雕,不僅起著裝飾點綴的作用,更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而這些內涵和象征意義,主要是通過雕刻各種圖案花紋,用隱喻手法表現出來的,這也最能反映人們偏愛含蓄、不喜直露的習慣[4]。
忠孝文化的傳承
在封建社會,忠孝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儒家倡導“禮治”“德治”“人治”的思想觀念備受推崇和尊奉,例如,“忠孝節義”就是儒家提倡的重要道德準則。朱熹尤其重視對儒家倫理教化的貫徹落實和弘揚,他將儒家文化規范化,推動儒家文化于平民百姓中迅速發展,并長期處于較高的地位?;罩菔侵祆涞墓枢l,徽州人祖祖輩輩都深受儒家文化及道德規范的影響,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鬃釉唬骸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闭f明古人用道德教育約束行為,倫理道德借物宣揚,希望通過“雕刻故事”教導子孫堅守“忠孝節義”。
“忠孝節義”體現的是道德的四個方面。朱熹的“三綱五?!鄙羁逃绊懼罩萑耍罩萑朔浅W⒅亍靶ⅰ钡乃枷耄瑫r孝悌思想也是徽州建筑裝飾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木雕中表現“忠孝”主題大多選用人物題材,人物故事出自民間傳說,也有的出自文學作品。徽州木雕對三國故事尤其偏愛,有的將其刻在梁枋上,有的將其刻在窗欄板上或者隔窗裙板上,數百年盛傳不衰[5]。承志堂木雕裝飾中表現“忠”的主要是《三英戰呂布》,其表達了朋友之間的忠義,面對困難不會置兄弟于不顧,共同奔赴戰場,忠義精神可歌可泣,可見徽商很看重朋友之間的忠義?!靶⒌馈笔侨寮覀惱淼赖碌年P鍵,歷代帝王把“孝道”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晚輩遵守“孝道”也會受到贊揚。承志堂的后廳是古人晚年修身養性的相對私密的空間,梁枋上雕有“郭子儀上壽圖”,畫面正中坐著郭子儀夫婦,神采奕奕,前面兒子、兒媳跪地給老人拜壽,左右兩側站著等待祝壽的文官武將以及趕來的送禮者,兒孫滿堂對于古徽州人來說是“孝”的表現。對朋友忠心,對長輩有孝心,這與儒家思想相符合,因此承志堂木雕匠通過這些故事勉勵自身,也寄希望于后代,期望后代子孫以此為榜樣。
“節義”在這里主要是指君臣之間或不同階層的人之間的一種道德責任[6]。如《論語》中提到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表達的是一種將生死置之度外,不折不撓的氣節。在木雕中多選用植物紋樣表現氣節,這與中國哲學精神中“泛愛”的儒學人性論相關,是人們對自然、生活熱愛的表現,用梅、蘭、竹、菊的植物紋樣來承載人們所追求的傲骨、清幽、正直、淡泊等君子應具有的品格,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傲x”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和高尚品質,所以在表達“節義”時用梅、蘭、竹、菊借喻非常貼切。例如,承志堂房間的門有“魚戲蓮葉間”的雕刻,蓮的雕刻版面較大,刻在木門的下半部分,荷葉旁還有一些小動物作為陪襯,如蝴蝶、青蛙、小魚,整體刻畫生動,不禁讓人聯想到君子淡雅的品質。竹的雕刻多運用在木窗的裝飾中,竹子中間的空心象征君子虛懷若谷的品格、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質。
承志堂的木雕雕刻技法嫻熟,集深淺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雕刻手法于一身,“忠孝節義”題材多用人物表現,其中人物神采奕奕,畫面生動,結構豐富嚴謹;表現“節義”的題材多用植物圖案表現,并且以象征、暗喻的手法進行展現。為了能讓“忠孝”的高尚品德世世代代流傳,用木雕講述生動的故事,一方面能起到裝飾作用,另一方面能起到教化的作用。
對于以“禮”為規范準則的儒家文化來說,“忠孝節義”的品德符合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其影響較大。建筑中木雕的精致程度體現著身份的尊貴,雖然商賈的社會地位低,但他們懷有遠大志向。從承志堂的雕刻中可以看出,儒家文化與地域文化結合,門窗、橫梁各處都裝飾有具有儒學氣息的木雕,為的是教化子孫以及體現個人的高潔品質。
佑生延壽的延續
生子和壽誕是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分別是對新婚夫婦和長者的祝福,是對生命的尊重。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普遍流行的一種風習。兒孫滿堂、延年益壽的思想觀念不知不覺扎根于人們心中,建筑裝飾中關于“佑生延壽”題材的木雕作品屢見不鮮。承志堂關于“佑生延壽”題材的木雕作品豐富,有人物類、動物類、植物類等,這些紋樣組合的圖案被人們賦予了民俗寓意。
承志堂布置婚房用具有美好寓意的木雕裝飾木床的外觀,目的是祝福新婚夫妻恩愛幸福、早生貴子;窗欄板、隔扇門窗上有“石榴”圖案,象征“榴生百籽”,籽非常豐富且相互緊靠,寓意多子多孫,所以人們多用石榴裝飾新房祝福新人;“麒麟送子”是借用美好的傳說故事來祈愿子孫賢德,所以民間“拜麒麟可得子”的民俗活動也一直延續至今;后廳橫梁上雕刻了“郭子儀上壽圖”,不僅表達了長壽的美好祝愿,也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壽誕是老人年過六十所舉辦的敬老習俗,親友們紛紛送上祝福,場面熱鬧非凡,是人生中重要的禮儀,因此祝壽成為不可或缺的儀式,承載了人們對壽星家族興旺、子嗣綿延的美好祝愿。在裝飾方面通過象征、諧音等方式來表達晚輩對壽星的祝福之情。承志堂長輩房間的門窗上會雕刻“桃”的圖案,桃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特殊的象征意義,被認為是仙人吃的水果,后被稱為仙桃,吃后能長生不老;“暗八仙”是八位神仙所持的法器,以法器指代仙人,是道家對長生不老的一種美好遐想,寓意長壽;竹子與仙鶴結合諧音為“祝賀”,松樹和鶴組合為“松鶴”,這些諧音組合傳達的都是期望長輩能健康長壽、吉祥幸福,表達了晚輩的尊敬和尊崇。在承志堂后廳橫枋上刻有唐朝“張公芝九世同堂”的故事[7]。
徽州承志堂木雕既展現出動植物靈動的一面,又體現了成熟的雕刻技法與儒家思想文化的完美融合,與自然元素相交融,最大程度地展現出自然美感。生子的祈盼和對長者的祝福都是一種美好的祝愿,以承志堂為縮影,能大致了解到整個徽州的區域文化?;罩菽镜裰袀鬟_佑生和延壽涵義的表現方式有諧音、象征等等,這些圖案被賦予民俗寓意,從側面反映出民眾的心理訴求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承載了人生不同時期的愿望,體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
佑生延壽傳達的是一種吉祥幸福之意,吉祥幸福是裝飾圖案的主要民俗寓意。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有限,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說,大自然充滿神秘、恐怖的氣息,人們認為只有順應上天的安排才會平安。因此,徽州居民希望通過雕刻具有吉祥寓意的裝飾門窗來祈求上天保佑,擁有幸福的生活。承志堂的木雕不僅有徽州地區獨特的藝術風格,還具有很強的民俗藝術性,因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木雕裝飾還具有濃厚的儒雅氣質。
徽州承志堂木雕以小見大,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工藝,其文化氣息樸實而厚重,精巧的工藝,傾注了工藝人的情感,從側面反映出徽州人的思想情感和美好愿望。承志堂建筑的木雕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且持續影響著后代,承志堂的建筑是宏村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徽州商賈世家的代表,其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俗文化等在建筑裝飾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反映“忠孝節義”主題,還是反映“佑生延壽”主題的木雕裝飾,都體現了徽州文化被儒學影響,同時融入了民間吉祥寓意的“福祿壽喜財”的生活憧憬。這也為徽州古建筑的木雕增添了色彩,成為徽州文化獨特的風格,彰顯出東方文化的韻味。
參考文獻
[1]方靜.解讀徽州[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2]高峰.黟縣宏村民居承志堂木雕的藝術特征[J].文藝研究,2012(12):143-144.
[3]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王孫琳,陸峰.徽州木雕圖案中的吉祥文化[J].銅陵學院學報,2010,9(01):92-93.
[5]馬驥.儒家文化在徽州古建筑傳統人物雕飾中的表達[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06):111-115.
[6]陶毓博,李鵬,于坤偉,等.儒家文化對傳統木雕花板題材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3,26(06):379-380.
[7]《徽州文化》編委會.文化徽州[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