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給傳媒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以一種強勢之姿迅速占領大眾視野,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行業格局,媒體融合成為業界的新風向。作為傳統廣電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播音主持自然也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在這場變革的浪潮中,播音主持該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如何在全球化的媒體環境中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都是其需要積極應對的問題。現分析融媒體環境中播音主持遭遇的瓶頸,討論其需要堅守的關鍵點,提出播音主持的轉型策略,旨在為播音主持工作的開展提供些許參考。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9年就提出了“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的重大部署,這充分說明融媒體已成為媒體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給廣播電視媒體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在融媒體環境下,廣大受眾擁有了更多接收信息的渠道,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以及短視頻平臺等。這些新平臺可以讓用戶擺脫被動接受信息的單向傳播途徑,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與選擇權,甚至用戶本人也可成為新聞信息的制作者和發布者。
播音員、主持人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面對新的工作模式與行業生態以及受眾不斷增加的需求,社會對播音員、主持人業務能力的要求自然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融媒體環境下,播音員、主持人不僅要準確把握當下受眾的新需求和關于媒體設備的新技術,還要立足于新聞媒體人的本職工作,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不斷拓寬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以及發展路徑,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媒體生態重構的趨勢,主動融入媒體融合的環境中,用守正創新的態度來贏得受眾的信賴。
基本概念解析
(一)融媒體
融,本義為固體受熱軟化或化為流體,引申含義指“調和、融合”,在此取其引申含義。
媒體,指的是用來傳遞信息和獲取信息的媒介,也指傳送聲音、文字、畫面等信息的工具和手段。
融媒體在學術領域還未有統一的概念界定,但通過文獻資料可將融媒體概括總結為:以發展為前提,取各家之所長,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功能融會貫通,互利互補的一種理念。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既存在共通性,又在某些方面存在互補性,利用網絡平臺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全面整合與資源配置,從而實現各媒體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內容交匯,提高媒體的綜合影響力。
(二)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指的是廣播、電視等媒體按照要求將節目內容通過語言傳輸給觀眾的一項活動。播音可簡單理解為將新聞稿件的文字內容轉化為語言信息傳遞給受眾的過程,主持則可理解為沒有文字稿件的播音,節目主持人需要根據節目現場的實際情況引領參與人員順利完成節目的既定流程,這對節目主持人的現場應變能力有極高的要求。
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面臨的困境——發展中的瓶頸與短視頻的崛起
(一)播音主持在媒體節目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播音主持與節目設計、受眾是一檔節目不可或缺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托。曾經,節目主持人憑借個人形象和口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檔節目的影響力。但目前我國電視節目卻出現了一個令人尷尬的現象:節目“出圈”,主持人“隱身”。近年來,我國電視屏幕上出現了偶像選秀類、舞蹈競技類、演員演技競技類、音樂競技類等多種類型的綜藝節目,不同類型的節目給了觀眾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讓觀眾手中的“遙控器”更加靈活。同時,隨著節目制作水平的進步,舞美、燈光等技術的加持,綜藝節目的舞臺更加精彩多變。此類節目受到了觀眾的高度關注,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但與此同時,節目“喧囂”的背后則是主持人的“缺失”。如某衛視播出的演員演技競演節目,節目由專業主持人與演員嘉賓共同主持,但在節目中,專業主持人只負責廣告口播,甚至在某期節目中的出場時間不足3分鐘。當前的部分節目極大地削弱了主持人的存在感,以至于在網絡上出現了“主持人只是個工具人”之類的新聞。由此可見,電視綜藝節目的百花齊放并沒有給主持人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縱觀如今的各類型節目,上述現象并不是個例。早年間的綜藝節目都會盡量邀請知名主持人坐鎮,以增加節目的話題度。直至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的某專業音樂競技節目中,主持的工作已經由參演歌手中的一位嘉賓擔任,只有在極其考驗臨場應變能力的總決賽直播中,主持工作才由專業主持人擔任。此類情況在網絡綜藝節目中也屢見不鮮。如愛奇藝在2021年推出的某喜劇競技節目,節目并未設置主持人,而是由導演、演員組成的導師評委來擔任主持人的角色串聯整個節目流程。由此可見,主持人的重要性并沒有隨著節目的發展而提高。“主持人”的角色在節目中被逐漸淡化已成為普遍現象。
(二)傳統節目主持方式套路化
目前我們在電視上常見的節目主要有新聞節目、綜藝節目、訪談節目、體育節目等。現以訪談節目為例,我國在1993年就推出了第一檔訪談節目,節目一經播出就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收視率也節節攀升。多數訪談節目通過主持人與嘉賓的真誠交流,帶領觀眾一起回顧嘉賓的藝術之路,向觀眾展示嘉賓舞臺外的人格魅力,拉近觀眾與嘉賓的距離。這類節目既有輕松幽默的一面,也有對藝術的探討與人生的感悟,因此訪談節目憑借真誠動人、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交流收獲了眾多觀眾的喜愛,成為較為常見的一種節目類型。
訪談類節目的成功也帶來了節目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成功的節目并不只是一味地模仿,套路化的節目只是刻板粗糙地復制,學其表而難以學其精。如以“煽情”著稱的某衛視訪談節目,雖然號稱觸摸“真實的華人情感世界”,但固定的“情感劇本”并不能長期支撐節目的質量。在主持人的“情感引導”和鋼琴的“情緒渲染”下,節目現場臺上臺下哭成一片。這種把“淚點”當做“賣點”的節目并不少見,長此以往,觀眾的情感閾值越來越高,這種刻意的煽情將難以引發觀眾的共鳴。
與之相反的是,新媒體平臺上體現群眾日常真情真事的短視頻卻越來越受到歡迎。如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中,一條名為“史上最短假期”的視頻自2021年10月上傳至今播放次數達到了1212萬次,收獲了30.1萬的點贊。該視頻只有4分多鐘,內容也極為簡單,就是記錄了準備休假或正在與家人團聚的消防員聽見警鈴聲后迅速返回隊伍的瞬間。該視頻素材取自消防隊的監控攝像頭,無任何藝術加工,卻在網站上引發了熱烈討論,大部分留言是對消防員的致敬與祝福。無獨有偶,同一網站的知名UP主(uploader,視頻上傳者)也制作了“超級外賣員”系列視頻,該系列視頻主題為給常年在外的工作者送去家鄉的美食,其中包含搜山掃危的鐵路職工、守一方平安的消防員、高空作業的電力員工等,此系列視頻的播放量均在300萬次以上,最高一期達到了890萬次。值得注意的是,此節目的主持人均為專業主持人出身,其中一位還曾就職于河北衛視。一邊是傳統媒體固定的主持套路與刻意煽情,一邊是短視頻反映的平凡人、平凡事,顯然后者更貼近觀眾,也更能觸動觀眾。
(三)融媒體帶來傳統媒體的角色消解
1.內容生產角色的消解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角色消解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在傳統媒體中,新聞信息的生產離不開主持人、編輯與記者,但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遞除了上述角色以外,又增加了自媒體用戶。如以微博、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信息交流App,此類App都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在“第一現場”發布信息。在傳統媒體還在進行上報選題、實地采訪、后期制作時,自媒體已經完成了信息發布,從這一角度來看,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今的媒體環境,可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內容生產方式的消解
由于新聞媒體的多樣性,新聞信息的傳遞也愈發多元化,一切新聞信息的傳遞均交由專業采編、主持人完成顯然已經難以滿足融媒體時代的傳播需求。隨著科技的發展,眾多智能App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新聞內容制作的門檻。如今,自媒體用戶通過簡單的錄制視頻、加入文字或背景音樂就可發布新聞信息,這種新聞生產方式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沖擊,瓦解了新聞媒體的行業“壁壘”。
3.內容把關角色的消解
在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流程中,采編、記者、審核人員均擔任了節目質量“把關人”的角色,其中播音主持既傳遞信息,又是最后的把關人,如果缺少了播音主持,前面的準備工作就無法產生良好的效果,可以說播音主持是整個節目創作活動的集合。而在融媒體環境中,“把關人”這一角色被消解,信息的制作、審核和發布均由自媒體用戶完成,這也擴大了“把關人”的范圍。
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傳統媒體能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源有限,各地方媒體的覆蓋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加上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其創收能力日益下滑,無法滿足受眾不斷增長的需求。而“把關人”角色的消解恰恰是改變這一現象的機會。以科普節目為例,如果“把關人”的角色范圍擴大到自媒體用戶,那么節目題材將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節目內容會更加豐富,更加貼近受眾需求,節目的傳播力與影響范圍也將提升與擴大。
以知名的科學科普博主“無窮小亮”為例,其微博粉絲數已超630萬,抖音視頻點贊數過億。其中“網絡熱傳生物鑒定”系列視頻就是由網友提供網絡上的熱門生物視頻,“無窮小亮”將收集到的視頻素材加工成3—10分鐘的科普短視頻,糾正其中的錯誤信息。該系列視頻火遍全網,“無窮小亮”以幽默、風趣的風格和過硬的專業素質被網友稱為“辟謠協會會長”,后續引來眾多模仿者。
由此可見,自媒體善于汲取海量網絡資源,貼近受眾的需求,利用受眾碎片化的時間。同時專業的自媒體發布者自身已經成為信息的制作者和“把關人”,傳統媒體“把關人”的角色正在消解重構。而整合不同的“把關”角色,提高信息收集能力,資源互通,也正是“融媒體”的內涵所在。
播音主持的堅守與轉型
(一)堅守直播環境,提升視聽體驗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晚間新聞節目是官方新聞發布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國新聞的輿論陣地。由于內容和定位限制,再加上傳統攝制方式,主持人的風格如以標簽比擬,往往是“權威”“嚴肅”“行業標桿”等。
但是在網絡媒體中,主持人則可以展現多種風格,也不再局限于特定標簽。如央視新聞頻道在短視頻平臺開設的欄目,視頻雖然仍拍攝于電視新聞節目的演播廳,但是主持人一改嚴肅、不茍言笑的形象,更加具有親和力。視頻環境與新聞播報環境的統一在保證了視頻權威性的同時,也提升了觀眾的視聽體驗。從“大屏”到“小屏”的過渡中,主持人風格的多樣性不僅使受眾耳目一新,也有利于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二)堅守主播本色,轉變主播形象
短視頻雖然在時間上有一定限制,但央視新聞主播仍然以精練的語言、流暢的節奏、堅定的態度彰顯了央視主播過硬的業務能力。主播在短視頻節目中更加詼諧幽默,表達方式也更為輕松,如在2021年11月13日的節目中,主播就以報菜名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菜單,流利的口條引起了網友的一致贊嘆,而輕松的氛圍也讓觀眾更有興趣參與話題討論,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饞哭了”“咱們中國辦奧運會就是用心”等。
短視頻中的主持人可以根據受眾反應靈活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使受眾的觀看體驗更加舒適,更容易接受并理解,也更有利于新聞的有效傳播。
(三)堅持正確引導,助力多元結合
主持人應以堅持輿論導向為己任。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局限于“電視觀眾”,而是隨時隨地都能通過手機等終端接收新聞,在這一強大轉播方式的基礎上,主持人更應順應潮流,在兼容并包的指導思想下,結合自身優勢和工作需求,緊跟時代步伐,引領輿論方向,傳播正能量價值導向。
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持人與網絡媒體的結合,增強了主持人與受眾的互動,增添了主持人的親和力,展現出了主持人過硬的專業素質,節目本身也能緊跟當日熱點,增強時效性,有利于更快、更有效地以個性化的演播方式傳遞新聞信息。
融媒體是主流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媒體人“求新,求變”但不忘初心的職業方向。
(四)堅守終身學習,創新工作方式
傳統媒體中,播音主持工作往往較為程式化,固定的工作方式往往會讓受眾感到枯燥、乏味。為了提升受眾的關注度,播音員、主持人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綜合業務能力,同時根據受眾的喜好適當調整工作模式,為受眾提供更多豐富有趣的節目。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播音員、主持人要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除了不斷精進本職工作以外,還要對策劃、采編等工作內容有所涉獵,努力成為融媒體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結語
綜上所述,融媒體的崛起改變了傳統媒體固有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正視行業內存在的問題,明確發展的方向,以更專業的技能、更堅定的價值觀念來要求自己,積極探尋新路徑,用廣闊的視野和不忘初心的信念守好主流媒體的輿論陣地,不斷開拓創新,為媒體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薛張亮.論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創新與堅守[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6):165-167.
[2] 滕慧子.短視頻傳播背景下播音主持的創新探索[J].中國地市報人,2022(07):98-99.
[3] 姜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的創新與堅守研究[J].采寫編,2022(06):114-116.
[4] 杜朋.融媒體時代創新發展傳統媒體播音主持的實踐探索[J].數據,2022(04):60-62.
[5] 張莉.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功能拓展和提升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2(0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