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發揮工匠精神是出版行業堅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首先介紹編輯工匠精神的實質,論述編輯發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其次分析當下出版行業存在的部分問題,對編輯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相關建議,最后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闡述工匠精神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
2022年1月,中宣部在京召開2022年全國出版(版權)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錨定文化強國、出版強國建設目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打造出版印刷發行優勢企業,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和版權產業繁榮發展,大力建設書香社會,加快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編輯工作是出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創造、傳播、積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環節。編輯工作的強弱好壞,直接決定了出版物質量的高低優劣。
編輯發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編輯工匠精神的實質
“工匠”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手藝工人。工匠精神(Craftsmanship),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內容。編輯發揚工匠精神的最終目的是打造精品化出版物,因此編輯的工匠精神實質主要包括對弘揚文化、傳承精品的責任意識,不斷錘煉的專業技能,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守正創新的工作理念等。
(二)工匠精神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企業的發展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了社會的共鳴,并迅速滲透至各行各業。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并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已經上升至國家意志及全民共識的高度,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主題下,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順應全球化競爭的必然趨勢,也是體現個人價值追求、完善職業規范、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轉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質量”一詞成為大眾關心和討論的話題,圖書質量亦如此。編輯作為整個出版過程的核心,在將“書稿”打磨為“高品質作品”的過程中,離不開編輯的工匠精神。
當前圖書出版面臨的問題
(一)出版物質量有待提升
近年來,出版行業迅猛發展,但出版作品質量卻參差不齊,出版市場魚龍混雜,出版業出現“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這也反映出精品意識還沒有從根本上植入編輯的內心深處。在當前新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及海量信息碎片化的沖擊下,人們更習慣于“短、平、快”的信息獲取形式,這使得出版業更容易實現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編輯對出版物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逐漸淡化。質量不合格的圖書不僅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嚴重的甚至會將錯誤的意識形態注入人們的思想,造成人們對國家主流意識的錯誤理解及價值觀的扭曲。從國家新聞出版署每年組織開展的圖書“質量管理”專項工作中可以看出(本次整理數據為圖書編校質量抽檢數),2021年圖書編校質量不合格率突破了20%(如下表),質量問題再次敲響警鐘。
表 2018—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開展圖書“質量管理”專項工作質檢結果(編校質量)
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
抽檢圖書數
355
300
180
300
不合格數
65
35
19
62
不合格率
18%
12%
11%
20%
(二)部分編輯缺乏職業素養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編輯要想在出版社站穩腳跟,就需要重視經濟效益的增長,然而“以碼洋論英雄”“以選題數量爭高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導致部分編輯為了完成個人業績盲目追求速度和數量,在工作態度上也奉行“差不多原則”,質量觀念淡薄。有的編輯冒險嘗試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選題,但自身又缺乏對相關學科知識的深入學習,沒有專業背景的支撐,導致無法把控書稿質量,出現許多知識性錯誤。
編輯隊伍隨著圖書出版品種數的不斷攀升而壯大。在過去,新編輯通常需要通過出版社組織的集體培訓,由經驗豐富的老編輯進行“傳幫帶”,在編輯部門進行輪崗學習并歷經數月的書稿加工實操,再參加專業考試并獲得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后,才能進行審稿。但現在剛畢業進入出版行業的新編輯,很多沒有經過嚴格的崗位培訓,直接投入編輯一線工作,雖然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但與出版行業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難以及時發現書稿中一些隱性、敏感問題,很難消滅書稿中存在的各類差錯,這也是導致圖書質量下降的一大原因。
編輯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
(一)出版社層面
首先,應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出版社要深刻把握當下出版業發展的要求,出版精品,堅持社會效益放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統一,表彰先進員工,使其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如在出版社微信公眾號上對優秀編輯事跡進行宣傳,開展有關“弘揚工匠精神”的學習會、征文、朗誦等活動,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編輯的主流意識。出版社要為編輯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良性競爭機制,建立出版標準,讓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章可循,從而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質量。編輯只有獲得了歸屬感、集體感、榮譽感、價值感,才能踏實為出版社發展和個人職業規劃不懈奮斗。
其次,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機制。第一,老編輯對新編輯的“傳幫帶”機制,具體可以以專業方向為定位,匹配合適的老編輯對新編輯進行帶培,強化過程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雙考核標準,這樣不僅能快速提升新編輯的出版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同時也能強化老編輯的工匠精神。第二,通過培訓或比賽的方式提升編輯的工匠精神,出版社可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講座、研討會、編校技能大賽等,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邀請行業專家分享出版心得體會,對出版質量做警示教育,組織資深編輯對書稿在質檢環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可在相關講座上進行分享,也可集結成冊,人手一本,供編輯參考學習,從而不斷提升編輯的出版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
最后,完善出版過程中的獎懲機制。出版企業應在健全制度、落實措施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加大圖書質量在考核過程中的權重,從傳統的重經濟效益向重社會效益轉變,對出現質量問題的個人和部門,根據嚴重程度采取警告、整改等措施,在評優評先上不予以參評機會。鼓勵編輯鉆研業務,對策劃重大項目、獲批國家支持的精品項目、雙效益突出的精品圖書,可設立單項獎如“優秀編輯獎”“精品圖書策劃獎”等,倡導編輯關注從選題策劃到圖書出版的全過程,在某一領域深耕細作。
(二)個人層面
首先,要清晰認識到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對編輯工作的功能定位。新時代下,隨著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的功能和定位也在發生轉變,編輯不再是對書稿進行簡單的修改,而是貫穿圖書從編輯到出版的整個過程。
其次,要不斷修煉內功,提高職業素養。在信息量爆炸的數字化時代,編輯工作面臨新變化,為了真正做好出版工作,編輯既要積極融入時代,又要堅守出版原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書的出版,考驗的是一個編輯的綜合能力。因此編輯需要堅持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同時也要靜得下心來苦練文字加工能力,要善于捕捉和追蹤熱點選題,要在新媒體時代的浪潮下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多符合時下讀者需要的閱讀形式,要多跟老編輯交流心得,多向作者請教專業領域的前沿話題,要做到心中有數,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要厚植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使命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傳承也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出版行業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記錄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推動著社會主義的繁榮與興盛。編輯肩負著傳播文化、引領文化的使命,因此,作為文化輸出口的把關人,編輯要不忘初心,在選題策劃時,將提升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創造精品力作,傳播正能量,提升全民閱讀興趣,為構建書香社會貢獻力量。
工匠精神在出版過程中的運用
(一)激發選題策劃的前瞻性、精品性
選題策劃是出版的源頭,也是成就一本好書的核心因素。編輯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對出版物選題的開發及優化上,強烈的精品意識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內驅力,只有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站在讀者及市場需求的角度進行調研,才能真正將能夠引領思想、代表先進文化的選題抽絲剝繭般呈現出來。以筆者所負責的經濟管理類選題為例,這類選題屬于社會科學類,其具備政治性、科學性、學術性、前瞻性、應用性等特點,又因這類圖書依賴不斷變化的政策導向和快速更迭的市場需求,具有多變性,這就要求編輯要投身該學科領域,拓寬橫向,深入縱向,不斷積累專業知識,開闊學術視野,建立和維護好自己優質的作者資源庫,在選題策劃過程中要有頂層設計,要善于收集學科領域的動態信息,追蹤前沿熱點,如此才能挖掘出有價值的選題。編輯必須對國家政策、社會現實、讀者需求有深刻的思考,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以筆者所在的科學出版社為例,選題在呈報總社的論證前,會在分社內部進行一次選題論證,編輯需要對列選的選題進行詳細的匯報論證,包括選題名、書稿的目錄、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學術特色、社會效益、所支撐的課題背景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對作者自身的學術背景進行介紹,包括學歷背景、科研背景、所發核心期刊情況、承擔的國家課題情況等。先通過分社內部的對比論證后,才能遞交總社進行論證,這種做法最大程度地優化了選題。
(二)夯實審讀加工的嚴謹性、科學性
如果說選題是出版的源頭,那么內容則是出版的根基,是書稿出版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編輯呈現精品化圖書、弘揚時代主旋律、滿足讀者需求的根本目標。因此編輯必須秉承工匠精神和一絲不茍、精耕細作的工作態度,嚴格、嚴肅、嚴密地對待內容質量,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度。筆者所在的科學出版社,在書稿質量問題上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出版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質量優先原則,強化“質量為本”的核心理念。
以科學出版社經管分社為例,在作者交付初稿時,該書的責任編輯會聯合分社內其他責任編輯進行交叉審讀,主要對書稿的政治性、導向性、科學性、學術性進行審核,初審通過后再交由主要負責編輯加工的編輯從出版規范的角度對書稿的體例格式、圖標公式、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審讀,之后再由作者修改,待作者返修后確認定稿,然后進入編輯加工環節,這一步是提升書稿質量的關鍵,也是從出版專業角度對書稿進行研判的必要手段,要始終堅守出版底線。書稿如同一塊璞玉,需要作者和編輯攜手共同雕琢,方能大放光彩。
(三)打磨項目申報的高端性、熱點性
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以下簡稱成果文庫)為例,成果文庫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織申報,旨在打造國家級高端學術品牌,集中推出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成果,以及反映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體現相關學科領域最高水準的學術力作,每個學科擬入選1—2部,申報數量多的學科擬入選3—4部,可見其含金量和學術影響力非常高。科學出版社作為指定的推薦出版機構,對成果文庫的申報都會進行提前籌劃部署,始終秉承著工匠精神注重細節、力爭完美的工作方法。如編輯會將遴選工作前置,在平時的組稿過程中,重點跟進學科領域學術帶頭人的研究熱點或承擔國家社科重大基金重點項目的項目進展情況,并發出聯合申報成果文庫的邀約,在申報開始后,與符合要求的項目申報人就申請書、成果概要、書稿進行反復溝通、修改和打磨,力求申報成果最佳化。大到對申報成果所取得的社會效益的精準定位,撰寫框架的推敲,以及對書名的精雕細琢,小到一個標點符號使用的正確與否,項目申報內容的逐一檢查核對。如老子在《道德經》里寫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正是對項目申報打磨的全情投入,在成果文庫的立項獲批數量上,筆者所在的科學出版社一直名列前茅。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職業精神,是個人對職業品德的追求,也是社會寄語行業的希望。只有不斷追求并堅守工匠精神,提升編輯素養,才能打造出傳世精品,立匠心、鑄匠藝、揚匠魂,將工匠精神持續不斷地融入編輯工作中,是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慧琳.“倡導工匠精神,做學者型編輯”要常抓不懈[J].出版參考,2016(12):1.
[2]張今歌.論圖書編輯貫徹工匠精神的意義與方法[J].出版廣角,2021(10):54-55.
[3]李鋒,匡敏.堅持正確導向,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圖書質量——科學出版社圖書質量管理探索與實踐[J].中國出版,2021(08):14-17.
[4]楊迎春.論編輯出版的工匠精神是這樣練就的[J].出版發行研究,2017(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