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出現,為健康傳播帶來了發展機遇與挑戰。以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健康傳播學理論為分析框架,通過實際調研探究新媒體健康傳播對高校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影響,并從新媒體健康傳播角度提出促進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對策建議,即以大學生健康需求為導向,加強對健康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加強健康傳播主體建設,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健康狀況不容忽視。然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就業等壓力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健康問題逐漸凸顯。當代大學生作為“新媒體原住民”,對新媒體健康知識和健康思想的接觸度相對較高。鑒于此,本文基于健康傳播學理論,探究新媒體環境下健康傳播對高校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影響,探討針對高校大學生健康傳播的傳播策略,從而增強新媒體健康信息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健康傳播的目的不僅是普及健康知識,還包括樹立健康觀念、提升健康素養、促進健康行為。本研究立足于大學生群體,著重從健康傳播學的視角出發,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尋當代大學生對新媒體平臺健康內容的認知及關注情況、對新媒體平臺健康信息的接受度以及新媒體健康傳播對大學生健康行為產生的影響,探討新媒體健康傳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促進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具體措施。
(二)相關理論
1.知信行理論
關于知信行理論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健康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之一。該理論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的三個連續過程。其中,健康知識是基礎,健康信念和態度是動力,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然而,行為的改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
2.使用與滿足理論
關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該理論將受眾看作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需求的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在新媒體健康傳播過程中,傳播者需要分析和了解目標受眾的真正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從而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3.把關人理論
關于把關人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該理論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和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即從信息生產到呈現在受眾面前都是經過把關的,其間會經歷一個篩選、過濾不適宜傳播信息的把關環節。
(三)問卷設計
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展開,調研對象為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在設計問卷之前,調研人員首先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了收集與梳理,設定了相關測量指標和測量題項。在此基礎上,結合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代表的訪談情況,設計完成初始問卷。其次,為使問卷的問題、措辭等更加便于被調研對象理解,在正式調研展開之前隨機選擇了15名大學生進行前期試調研,綜合分析試調研結果并對問卷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和補充,最終確定了正式問卷內容。
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基本信息、大學生健康狀況、大學生接受新媒體健康信息的情況。基本信息由性別、年級和專業類型組成。大學生健康狀況主要是了解大學生個人健康情況自評、運動鍛煉情況、生活作息情況、飲食營養情況、健康困擾情況等內容。大學生接受新媒體健康信息的情況分為3個維度,即對新媒體健康信息的關注度、對新媒體健康信息的信任度及對新媒體健康信息的利用度。
(四)問卷發放
本次共發放問卷400份,成功回收問卷392份,回收率為98.00%。對于成功回收的問卷,調研人員根據如下原則剔除了無效問卷,即沒有填寫完整的問卷,或大片問項選項一致或前后矛盾的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81份,有效回收率97.19%。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樣本的基本信息
在性別分布上,男性為180人,占總樣本量47.24%,女性為201人,占總樣本量的52.76%,性別比例較為均勻。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學生居多,為108人,占樣本總量的28.35%;其次為大二、大四學生,均為93人,分別占樣本總量的24.41%;大三學生略少,為87人,占樣本總量的22.83%。從整體來看,年級分布這一數據比例基本均衡。在專業分布上,學習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學生分別為97人、106人和178人,分別占總樣本量的25.46%、27.82%和46.72%,這與該校學科分布情況較吻合。因此,從樣本的基本信息來看,無論是性別、年級還是專業,其分布情況都較為合理,適合做進一步分析。
(二)大學生對自身健康狀況較為自信,但近半數存在健康困擾
通過大學生對目前健康狀況的自評發現,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是“健康”水平的有234人,占比61.42%;認為是“良好”水平的有123人,占比32.28%;認為是“一般”水平的有21人,占比5.51%;認為是“較差”水平的有3人,占比0.79%。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普遍較為自信。
通過大學生對生活行為習慣健康狀況的自評發現,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是“非常健康”的有45人,占比11.81%;認為是“比較健康”的有168人,占比44.10%;認為是“不確定”的有78人,占比20.47%;認為是“不太健康”的有78人,占比20.47%;認為是“非常不健康”的有12人,占比3.15%。可見,44%的大學生的認為自己的健康行為狀況呈現不確定、不太健康或非常不健康水平,當前大學生的健康行為狀況不容樂觀。
此外,近半數的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一年中曾有過健康方面的困擾或隱憂,占比為48.76%,具體困擾或隱憂排名前五位的依次為失眠或睡眠不足、脫發、飲食不規律、皮膚狀態不好、身材困擾。
(三)大學生對健康信息的關注度較高,關注類別呈多樣性
關于高校大學生是否關注健康相關方面的信息這一單選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5.98%的大學生非常重視和關注;有32.28%的大學生比較關注,會花一定時間和精力獲取信息;有37.01%的大學生有時關注,但不多;僅有4.73%的大學生幾乎從不關注。同時,針對關注健康信息的363名大學生,在獲得健康信息主要途徑的多選題中,選擇新媒體(如手機、電腦等)選項的人數最多,為297人,占比達81.82%。通過問卷數據可知,當代高校大學生對健康信息的關注度較高,且新媒體是其獲取健康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在297名主要通過新媒體獲取健康信息的大學生中,他們獲取健康信息的類型比較廣泛,涵蓋了營養與食品健康、運動知識、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急救技能、慢性病與傳染病防治等多個方面。可見,當代大學生不僅對健康信息有較高的關注度,且關注類型較廣,呈現出多樣化的健康信息需求。
(四)大學生對健康信息的信任度較高,信息來源專業度很重要
關于大學生對新媒體平臺上與健康有關信息的信任情況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認為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信息是非常可信或比較可信的,有42.86%的大學生選擇保持中立態度,僅有2.04%的大學生認為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信息是非常不可信或比較不可信的。雖然在新媒體平臺獲取健康信息比線下征求專業醫生的意見更加便捷,但過于依賴新媒體平臺的健康信息也是不可取的。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超過九成的大學生對“新媒體健康信息發布方的專業程度很重要”這一觀點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這與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信息中值得信任的來源的多選題選擇結果一致,即大學生更傾向于信任醫院、衛生行政部門等組織的言論、分享(占比90.82%)、社會名人、實名制醫生的言論、分享(占比58.16%),而較少選擇信任家人或朋友推薦的信息(占比36.73%)、相同情況網友的“以身說法”(占比26.53%)。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信息的信任度雖然比較高,但由于海量的網絡健康資源和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為了避免虛假健康信息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更愿意選擇獲取權威健康傳播主體發布的健康信息。
(五)大學生對健康信息的利用度較高,健康傳播促進健康行為
在知信行理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研究發現大學生對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信息總體還是持較為肯定的態度。關于健康傳播能否會讓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發生改變,調查發現,79.66%的大學生表示在接觸了新媒體健康傳播的信息后,自己以往的某些健康觀念發生了改變;20.34%的大學生表示沒有發生改變。針對前者,進一步調查新媒體健康信息傳播對其健康行為的影響,71.07%的大學生表示新媒體健康傳播間接或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健康行為,28.93%的大學生表示未有任何行為層面上的改變。通過研究發現,新媒體健康信息的傳播對大部分大學生的健康觀念和態度產生了積極影響,且有效促進了大學生的健康行為。
新媒體健康傳播促進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對策與路徑
(一)以大學生健康需求為導向
近年來,大學生對健康知識的關注和需求越來越高,且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希望獲得更多“好看、好聽、好記、好用”的健康知識。對大學生進行健康傳播,應以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供給。一是全方位普及健康知識,包括大學生群體比較關注的自我保健、心理健康、營養與食品健康、藥品健康、運動知識、急救技能、慢性病傳染病等的防治、常見疾病及預防等;二是不斷提高健康知識的質量,豐富健康知識的形式,創作、發布和傳播符合當代大學生群體特點、文化水平和新媒體使用習慣的健康知識,積極傳遞健康理念,營造關注自我健康的良好氛圍,為大學生群體查詢和獲取健康科普知識提供便利。
(二)加強健康信息的監管力度
對于新媒體健康信息的傳播與普及,政府和職能部門要“把好關”,充分發揮監管作用,加強對新媒體平臺健康傳播內容的監督和管理,制定健康信息的傳播標準并定期對相關新媒體平臺進行審核,對網絡上流傳的“偽健康”信息及時辟謠,遏制網絡謠言的擴散。要建立健全治理網絡謠言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造謠者的懲處力度。此外,還要積極發揮廣大網民的主觀能動性,暢通虛假健康信息舉報渠道,對虛假健康信息進行嚴厲打擊,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健康環境。
(三)加強健康傳播主體建設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健康傳播形式較為單一的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交流變得簡單快速。然而,“信息爆炸的時代”亦是“信息匱乏的時代”。一方面,大量健康信息涌入造成了冗余信息增加,使尋找科學、權威的健康信息變得困難;另一方面,多樣的信息平臺和信息入口,加大了高效獲取健康信息的難度,導致優質健康信息匱乏。因此,在加強信息監管、打擊虛假信息的同時,鼓勵生產高質量的健康信息,增加健康信息高質量供給才是根本。政府、主流媒體、專業醫療機構、專家學者等要“掌好舵”,發揮權威健康傳播主體的作用,通過新媒體平臺積極發布科學權威的健康信息,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獲取健康信息的需求,占領健康傳播主陣地;同時還可以與受眾進行互動,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建立與受眾之間的情感信任,促進健康信息的優化傳播。
(四)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高校大學生面對龐雜的新媒體健康傳播環境,需要通過甄別對比,去偽存真,汲取科學權威的健康信息,這是適應網絡信息化社會所必需的素質。大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新媒體發布的各類健康信息,從信息來源、發布平臺、內容準確度等方面進行分析,提高警惕,理性客觀辨別信息真偽,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在有效提高自身信息甄別能力的同時,協助構建良好的新媒體健康傳播環境。
新媒體傳播及時性、廣泛性和“低門檻”的特點,為信息的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改變,其在為健康傳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大學生接受新知識較快,同時閱歷不足、思想不夠成熟、信息分辨能力較弱,對他們進行健康普及、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不容忽視。本文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健康傳播對當代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影響,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期更好推進大學生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健康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健康行為,提高大學生有效應對健康風險的能力,從而真正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
[3]王亞慧.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健康傳播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9.
[4]周燕梅.大學生健康信息接觸影響健康行為的實證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