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觀眾,滿足觀眾的需求,以長春博物館引進展“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觀眾信息數據,進而對博物館展覽的觀眾體驗情況進行研究,討論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議,以促進博物館的發展。
研究設計
(一)案例選取
長春博物館成立于2016年,在2019年5月28日的第四十三個國際博物館日正式開館。長春博物館現存藏品22000多件(套),囊括了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唐、遼金、元明清,直至近現代與當代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骨角器、金屬器等,還包括史前長春的寶貴古生物骨骼化石,也有考古挖掘發現的重要史學器物和當代文化藝術優秀作品,這些都是反映長春市歷史發展過程的寶貴實物資源。
調查問卷以長春博物館引進展“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為例。該展覽于2021年6月在長春博物館展出,這是長春博物館首次展出古絲綢之路上的野生動植物和巖礦標本。展覽以自然地理的差異性和生物資源的豐富性為視角展示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自然生態和自然遺產。博物館以獨特的自然景色與展廳融合,通過對絲綢之路生態多樣性的展現,為參觀者呈現出古代東西文明交往與互鑒的過程。
(二)問卷設計
為避免發生漏答題的情形,問卷調查將每個問題均設定為必答題,并明確劃分了單選題和多選題,并按照問卷調查目的將問卷調查主題分為以下五方面:1.參觀者的特征,包含性別、年齡、社會文化水平;2.觀眾參與該館的參觀情況,包含游覽人次、重游率;3.觀眾對該館“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的知曉情況、得知途徑;4.觀眾對“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及其提供服務的評價,包含展覽內容、陳列展覽、環境面貌、人工服務以及整體滿意度等;5.對參觀者后續活動的了解,包含印象、重游可能性、活動方式以及看法、提議等。以此調查參觀者對長春博物館臨展的認識狀況、了解途徑、參觀感受、反饋和滿意情況。
(三)數據收集與樣本情況
此次調查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整個展覽展期的3個月內,利用網絡平臺“問卷星”制作電子調查問卷,在“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的出口處和觀眾服務臺邀請參觀者掃描電子調查問卷二維碼或填寫紙質問卷,截至展期結束,共收集調查答卷263份,其中有效答卷211份,有效回收率達80.22%。
數據分析
(一)觀眾基本信息
觀眾的基本信息包括觀眾的性別、年齡、學歷等,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問卷調查對象的特征。經過對答卷進行統計分析可知,此次調查范圍包括了參觀博物館的大部分群體。
此次問卷調查的有效問卷中包括男性觀眾98人,女性觀眾113人,數量上并未體現出明顯差距,男女比例也基本保持平衡。在年齡劃分中,均以19—40周歲為主,占整體的68.23%;其次是18歲及以下,占14.22%;41歲及以上的觀眾所占比例最少,僅占總人數的7.16%。在受教育水平上,觀眾主要以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為主,占全體觀眾人數的82.46%。參觀情況數據則相對分散,各個情況都有,占比最高的為獨自一人參觀,占總人數的23.7%,其次為和子女一同參觀,占19.43%。
可能是由于愿意配合填寫調查問卷的多為成年人,所以參與問卷調查的群體以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且年齡在19—40歲之間的為主,說明受教育程度與參觀博物館密切相關;同時,這個年齡段的群體由于自身的教育以及人生閱歷,更容易對博物館產生興趣,更樂于探索未知事物,接受新知識。展覽信息量設置需要考慮博物館的目標人群,對觀眾教育水平進行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確定展覽信息量。
表1 觀眾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項目
頻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98
46.45%
女
113
53.55%
年齡
18歲及以下
30
14.22%
19—30歲
72
34.12%
31—40歲
72
34.12%
41—50歲
24
11.37%
51—60歲
8
3.79%
61歲及以上
5
2.37%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含中專)
37
17.54%
大專
26
12.32%
本科
91
43.13%
碩士及以上
57
27.01%
參觀情況
獨自一人
50
23.7%
和子女
41
19.43%
和父母
18
8.53%
和朋友
49
23.22%
和孫輩
1
0.47%
和一群孩童
1
0.47%
和配偶/伴侶
19
9%
和其他親屬
7
3.32%
其他
25
11.85%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211
(二)參觀者對長春博物館以及“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的知曉情況、得知途徑等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觀眾以首次參觀為主,占比78.2%,近2—3年重游博物館的次數較低,大部分觀眾參觀前并不了解“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45.2%的觀眾是通過大眾媒介得到信息前來參觀的,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通過博物館的公眾號,占比達36.49%,這說明目前長春博物館和觀眾在信息溝通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現有宣傳力度還不夠大。這同時啟示,合理地利用傳媒手段可以更好地向大眾展示博物館現狀,博物館不應一味采取被動、坐等觀眾的做法,而是要重視自身宣傳,多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推銷自己。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26.54%的觀眾是通過熟人介紹前來參觀的。這表明朋友、家人、親人乃至同學、教師都可以成為博物館的潛在宣傳者,這些親近的人的宣傳推薦往往更容易被信任、接受,讓更多觀眾決定走進博物館。所以,觀眾在博物館中的體驗感尤為重要,博物館的相關服務設施、展覽展陳等情況需要讓觀眾感到滿意,這樣才能吸引觀眾再次前往并自發宣傳。
表2 觀眾對博物館以及展覽的了解程度
了解博物館情況
情況
頻數
百分比
是否首次參觀
是
165
78.2%
否
46
21.8%
近2-3年參觀次數
1次
165
78.67%
2次
20
9%
3次以上
26
12.32%
了解展覽情況
情況
頻數
百分比
之前是否了解過
是
66
31.28%
否
145
68.72%
了解途徑
公眾號
77
36.49%
網站
36
17.06%
微博
22
10.43%
知乎
16
7.58%
電視媒體
33
15.64%
圖書報紙
20
9.48%
熟人介紹
56
26.54%
不了解
60
28.44%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211
(三)觀眾參觀情況與滿意度
觀眾的參觀情況和對展覽的滿意度是調查的重要研究內容,觀眾的參觀時間、展品以及文字說明、輔助展項、燈光、工作人員等都將影響觀眾對展覽的評價,可以讓觀眾對展覽做出直觀的“好”與“不好”的評價。好的展覽可以通過展陳布置、展項設計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吸引觀眾的目光。因此,此次調查問卷專門設計了對展覽“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的針對性項目,希望借此了解觀眾對展覽的內容、展品、文字、展廳環境等的評價。
“絲綢之路 自然大觀”展覽主要由三個部分共六單元構成,分別為參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源頭與沿途區域的地理位置,絲綢之路的地貌景觀和自然生物資源以及現代絲綢之路的建設、發展。通過調查統計,41.23%觀眾選取了第三單元——絲路上的動物為“最喜歡展覽哪一單元”這一問題的答案,這一單元利用動植物模型為觀眾展示了絲路戈壁、草原、濕地等獨特的地貌環境與特有的自然生物資源,講述了絲綢之路對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所產生的變化和影響,是展覽最為重要的展示部分。
在“觀看了多少圖片及照片”以及“閱讀了多少展板上的內容”兩個項目中,超過90%的觀眾閱讀了幾乎所有的展板圖片及文字;60.19%的觀眾認為展板文字數量合適;通過參觀展覽,70.62%的觀眾能全面地從展覽中獲取需要的信息,26.54%的觀眾認為獲取信息不全面,展覽仍需改進;82.94%的觀眾認為通過展覽學習到了絲綢之路的自然知識,14.69%的觀眾則了解了“一帶一路”的相關政策;74.41%的觀眾選擇會再次參觀,76.3%的觀眾希望通過其他活動了解更多關于展覽的信息。可見,展覽很好地抓住了展品、展項特點,發揮了實物展品的說服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通過實物標本與展板文字、視頻信息相結合的展覽手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3 觀眾參觀情況與滿意度
項目
情況
頻數
百分比
參觀時間
三十分鐘以內
108
51.18%
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
71
33.65%
一個小時以上
32
15.17%
最喜歡展覽哪一單元
第一單元:古代絲綢之路
33
15.64%
第二單元:絲路上的地質天文
49
23.22%
第三單元:絲路上的動物
87
41.23%
第四單元:絲路上的植物
17
8.06%
第五單元:絲路上的古人類
10
4.74%
第六單元:現代絲綢之路
15
7.11%
觀看了多少圖片及照片
幾乎全部
124
58.77%
大部分
70
33.18%
一半左右
10
4.74%
少部分
6
2.84%
幾乎沒有
1
0.47%
閱讀了多少展板上的內容
幾乎所有
85
40.28%
大概一半
109
51.66%
一點點
17
8.06%
無
0
0%
項目
情況
頻數
百分比
認為展板文字的字數如何
差不多
62
29.38%
剛好
127
60.19%
太少
7
3.32%
太多
15
7.11%
獲取信息是否全面,是否能從展覽中獲取需要的信息
全面,通過展覽能獲得需要的信息
149
70.62%
獲取信息不全面,展覽仍需改進
56
26.54%
沒感覺,沒注意到
6
2.84%
參觀展覽感受
學習到了絲綢之路的自然知識
175
82.94%
了解了“一帶一路”的相關政策
31
14.69%
有點無聊
5
2.37%
看不懂
0
0%
其他
0
0%
是否會再次
參觀
會
157
74.41%
不會
8
3.79%
視情況而定
46
21.8%
是否希望通過其他活動了解更多關于展覽的信息
希望
161
76.3%
都可以
44
20.85%
不太需要
6
2.84%
本題有效填寫人次
211
啟示與建議
著名博物館活動家赫德森認為,好的博物館基本上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實驗室,在這里檢驗的結果使人能以更充實的知識開始下一次的實驗。反饋要有價值的話,必須是連續不斷的,而且首先它必須轉變為行動。這樣,觀眾雖然也許并未意識到,然而正是他們在創造著自己的博物館。也就是說,博物館一旦沒有了參觀者,就成了庫房,再也無法被稱為博物館。
成功的博物館不僅需要給參觀者提供服務,更需要了解參觀者的需求、愛好。通過開展觀眾調查,了解觀眾的基本情況、參觀情況、參觀需求等信息,可以更好地完善展覽設計,對博物館自身以及展覽情況有更明確的評估,并有針對性地提高服務質量,為之后的展覽工作提供數據參考。
通過本次調查,能夠看到現在很多參觀者都不滿足于單純參觀博物館,他們想要用更多時間更深層次地認識展品。為了吸引和方便觀眾參觀,讓參觀者更好地認識、了解展品,博物館應提供相應的社教活動、宣傳材料等服務,以此來延長參觀者在館內的時間,同時使更多的人前往博物館。
博物館只有切實關注觀眾,注重觀眾研究,把觀眾研究調查當作一種常規性事業并堅持下來,利用科學的研究手段和知識,針對觀眾的需要、心態、活動、行為等開展多方位的研究,才能認識觀眾、服務觀眾、留住觀眾,從而更好地發揮現代博物館的社會文化服務作用。
參考文獻
[1]敬林娜.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J].東方收藏,2018(16):112.
[2]陜西歷史博物館.2010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觀眾調查報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3]尹凱.博物館觀眾研究議題:概念、理論與實踐[J].東南文化,2015(06):112-118.
[4]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展示宣傳與社會服務工作調查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5]周飛飛.基于ASEB柵格分析法對武威市博物館觀眾滿意度的調查[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1,7(02):92-96.
[6]張奕辰,劉可鳴,劉京莉.基于ASEB柵格分析的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感知研究——以河南博物院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1,7(02):86-91.
[7]李娟娟.關于2017年春節期間“金玉良緣展”的問卷調查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3):116-118.
[8]杜雨婷.關于區域博物館用展覽向公眾闡釋抽象概念的研究——以長春博物館為例[J].中國港口,2020(S1):98-103.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