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博物館各項功能得到了完善,成為各個地區的城市文化名片。然而,我國博物館在發展勢態良好的背景下,仍然面臨著觀眾群混亂、吸引力不足的問題,由此直接阻礙了博物館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使得博物館難以取得預期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因此,要將博物館的工作重心聚焦到對觀眾的篩選、細分和培養上。在此基礎上,首先分析博物館觀眾群的常見類型,其次明確良性觀眾群類別,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來細分篩選相應的觀眾群,最后提出培養博物館良性觀眾群的思路,以期據此培養出符合博物館需求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觀眾群。
博物館觀眾群的常見類型
(一)集體組團類觀眾群
集體組團類觀眾群主要是指有組織、有計劃的參觀團觀眾群,包括企業和機構參觀團、學生參觀團、勞動者參觀團和退休人員參觀團。通常采取提前規劃、提前預約的形式,有專人負責溝通和準備,目的是提高團隊文化素養,將參觀博物館作為增強團隊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團體參觀者應提前了解情況,以便更好地參觀博物館。在跟團參觀的過程中,觀眾會發現博物館解說員非常重要,解說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跟團參觀的質量水平。
(二)各階段學生觀眾群
各階段學生觀眾群主要是指小、初、高、大學等各級院校來訪的學生,不包括已預約參觀的學生團體。學生旅游市場是博物館的傳統市場,同時,學生市場是一個巨大的隱藏受眾市場。隨著學生成年,他們將成為博物館的重要消費者,為博物館引進和培養更多、更真實且更隱蔽的良性觀眾群,使博物館能夠建立起獨特、堅實的觀眾群。
(三)常規類散客觀眾群
從觀眾群人數結構方面來看,通常常規類散客觀眾群主要是指單獨進入博物館的非大學生的成年人。零散游客是現代博物館的主要觀眾,雖然零散游客觀眾群的個人教育背景、所處環境、思想意識等各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其有共同特點,即大學及以上學歷,18—35歲年齡段人群占比較高。這類人群參觀當地博物館和旅游地博物館的比例相對較高。并且多數外地游客更有可能將博物館納入其日常的旅行計劃當中。據悉,高達90%的游客對目的地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和文物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博物館良性觀眾群的篩選細分方法
(一)良性觀眾群的設定
1.細分良性觀眾群的定義
細分良性觀眾群具體指借助特定良性觀眾群,充分按照良性觀眾相互間存在的個性需求結合點和差異點對特定良性觀眾群進行全面細分。
2.良性觀眾群的需求
良性觀眾群是所有良性觀眾的總稱。因此,良性觀眾群中個人的需求充分體現了所有良性觀眾的共性需求,并由此展現出所有良性觀眾的特定共性。
良性觀眾群共性需求與良性觀眾群個人需求較為相近又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良性觀眾群共性的需求難以充分展現出良性觀眾群個人的個性需求,只能單純反映出所有良性觀眾群的共性需求。因此,良性觀眾群個人需求=共性需求(良性觀眾群需求)+個體個性需求(具體關系如下圖)。
三方面關系圖(作者自繪)
觀眾群的個性需求和共性需求可以互相轉化,其中良性觀眾群的個性需求很有可能轉化為共性需求。良性觀眾群彼此間的個性需求明顯相近,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異,因此可據此對特定良性觀眾群進行細分。
(二)良性觀眾群的篩選細分方法
1.選擇合適的細分指標
有很多指標因素使良性觀眾群的個人需求呈現出相似或不同的狀態,因此并不是所有指標因素都適合用于細分良性觀眾群的真實需求。因此,可以采用細分良性觀眾群的指標進行選擇。筆者認為選擇時需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決定用于細分的指標因素時應該考慮到每一個人。鑒于良性觀眾群不是一個固定的群體,而是隨著博物館文化主題、內部裝飾等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對于更廣泛的比較,指標因素的選擇應該考慮到每一個人。其次,用于細分的指標因素應能夠促使良性觀眾群的個性需求呈現出相似或相異的情況,以盡可能排除其他指標因素的干擾。最后,用于細分的指標因素應該是可觀察的或統計得出的。
2.良性觀眾群細分結構
細分的結構從大到小分為一級、二級、三級。良性觀眾群本身就是一個主要結構,其中碎片化的二級結構充當良性的二級觀眾。二級觀眾群可由此進一步細分為三級觀眾群。之所以只分到第三層,是因為博物館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都非常有限,因此很難進行個體定制。另外,觀眾個體間的需求差異越小,良性觀眾群的需求差異就會越小。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分后,最終的差異將不再明顯。
3.細分良性觀眾群的例子
例如,可以從人的心理發展規律出發進行細分。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人的心理發展主要包括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和成年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這些階段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一個人一生的心理發展過程。
博物館良性觀眾群的培養思路
從理論上講,任何參與過博物館服務活動的公眾,都可以被認定為博物館的良性觀眾群。而那些還未實際參與各種博物館活動的觀眾,則可定義為潛在觀眾群,這類觀眾群就是博物館應當盡力爭取的良性觀眾群。在對觀眾群的實際統計當中,一些為了目的性事務前來博物館參觀的受眾不可被定義為良性觀眾群。于是,這個區別直接將博物館良性觀眾群細分為“顯性觀眾”和“隱性觀眾”。因此,博物館需要同時強化培養良性觀眾群中的“隱性觀眾”群和“顯性觀眾”群。
(一)“隱性觀眾”群培養
博物館觀眾群囊括所有社會群眾,如果沒有觀眾在場,博物館本身的文化功能就難以發揮出來。因此,怎樣吸引更多“隱性觀眾”,成為當代博物館面臨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要盡可能地發現觀眾,引導他們進入博物館,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培養廣大學生觀眾群。當前,絕大多數青少年學生都會通過學校組織和家長引導的方式參與到博物館各項活動當中,但此類學生普遍對博物館的學習功能不夠了解。而要想讓廣大學生觀眾群成為真正的博物館良性觀眾群,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廣泛推廣博物館各項展覽活動信息。絕大多數學生最終未成為博物館良性觀眾的直接原因在于其缺乏參與博物館各項活動的渠道,關于此方面的信息嚴重匱乏,甚至無法接收到任何信息。這就要求博物館積極組織各種文化展覽活動,讓其感受到博物館是一個區別于學校的良好的學習場所。
二是積極引導觀眾群感受博物館之美。在觀眾參與博物館各項展覽活動的過程中,可引導其發現博物館的獨特作用,促使其對博物館形成良好的印象,使觀眾在參觀期間感受到樂趣。
三是培養真正的良性受眾。博物館走進校園,既是對博物館個體的宣傳,也是對博物館內文化的弘揚。博物館可以講述展覽背后的故事,傳遞展覽中蘊含的人文情懷,鼓勵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將先進的文化思想帶入日常生活當中,將他們發展成博物館的良性觀眾。
其次,招聘志愿者。志愿服務是公眾參與博物館的最佳方式。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博物館可以實現面向社會的全面開放和迅速融入。志愿者通常來自社會各個行業,且自身對博物館感興趣。他們會將志愿服務變成與朋友、家人和鄰居交談的話題,從而使從未進入博物館的人熟悉它,進而進入博物館。同時,博物館還需切實做好與以下單位的良性合作工作。
一是與高校的合作。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的時間更為靈活,也更多,并且大學生所具備的能力也相對較強。因此,博物館在招聘志愿者時,可以將大學生作為重點考慮對象,并致力于與高校加強合作。同時,博物館還可將大學生作為“隱性觀眾”,并逐步將其轉化為良性的“顯性觀眾”。
(二)是與具備專業水平的單位和機構合作。志愿者活動不僅包括講解和導覽服務,還包括其他工作,因此可以招募志愿者進行展覽設計、文獻制作等工作。這就要求志愿者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在此基礎上,志愿者參與博物館活動不僅能夠極大地增加博物館良性觀眾群的規模與數量,還能使博物館根據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增強博物館本身的實力。
三是與當地社區合作。社區可以為博物館帶來穩定的觀眾。博物館有責任參與大眾文化活動,大力引導社區群眾深入感受博物館的文化內涵,由此帶動廣大社區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博物館各項活動中。
最后,充分發揮網絡媒體作用。傳統的博物館經營發展理念難以充分滿足當代博物館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博物館充分借助電子媒體、網絡論壇、移動互聯網等方式進行宣傳推廣,展現博物館的文化特色、內涵與價值。
(三)“顯性觀眾”群的培養
在博物館的良性觀眾群中,“顯性觀眾”主要細分為研究人員、學習者和游客。
1.培養“研究人員”觀眾群
為了培養“研究人員”觀眾群,博物館應當首先持續完善自身的文化結構,匯集更多研究人員,全面彰顯自身專業文化特色。其次,博物館應全力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或依托現有的優惠政策,創新發展思路。最后,博物館要依托市場。目前,大多數博物館都缺乏運營資金,雖然依托市場對博物館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其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博物館可以通過搭建交流平臺,與有意向的研究人員進行線上合作,并逐步將相應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收益,從而實現雙贏。培養此類觀眾群的過程,本身也是博物館持續優化和完善自身的過程。此外,在大力培養研究人員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學習者”和“游客”觀眾群。
2.培養“學習者”和“游客”觀眾群
對于學習者和游客而言,不管其參與博物館各項展覽活動的需求是什么,博物館首先能提供的就是文化知識,供游客和學習者學習。對于學習者和游客而言,這是教科書之外的文化知識的積累,也是其精神境界得以發展的重要渠道。目前,博物館主要采取導游解說的形式幫助參觀者了解博物館的文物、展品等相關展覽知識。如果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沒有解說,就很容易使參觀者在參觀后對展品產生疑惑。當然,這并非全是博物館的問題,也與學習者和游客自身的文化水平、時間安排等諸多因素有關。因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對學習者和游客的行為訓練和指導。
一是對觀眾的理解進行補充說明。在參觀者參觀過程中引導其自發提問,選取部分觀眾的問題進行解說答疑,最后由解說員進行解說評價。這種方式將極大地激發觀眾的主動性,促使其更為深入地了解博物館的文化和歷史發展進程。
二是解說詞的轉換。參觀者在年齡構成、知識水平和自身需求方面存在差異。盲目地使用一種描述可能會使某些聽眾失去興趣,導致他們感到無聊或不聽。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提前制定另一種描述方式。
三是拓寬溝通渠道。部分觀眾可能會對館內的某些點提出疑問,而某些疑問現場可能無法解決。對此,博物館可讓觀眾留下聯系方式,以便后續答復觀眾的疑問。而對于觀眾給博物館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博物館可以表現出接受或視具體情況采納的態度,并用一些小獎勵激勵觀眾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四)是增加特色互動設備。參觀博物館通常需要至少一個小時,而特色互動設備的加入,可以極大地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并使他們通過互動更好地了解展品和展品背后的文化。
綜上所述,博物館良性觀眾群的培養需要借助多種渠道,同時需要打通社會各個領域,由此形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模式,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到博物館展覽活動中。在此基礎上,博物館可以對其良性觀眾群進行篩選和細分,強化對良性觀眾群的培養,促進博物館的文化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們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感受到博物館深刻的文化底蘊,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文化學習場所。
參考文獻
[1]徐金燕,唐春艷.影響博物館觀眾共情的因素研究[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2,8(03):55-61.
[2]盧晶.臨時展覽觀眾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珠海博物館臨時展覽實踐為例[J].客家文博,2022(02):44-47.
[3]李永樂,楊劍橋,肖蕾,等.博物館觀眾場所依戀影響因素與形成機理研究——以南京博物院為例[J].東南文化,2022(02):155-162.
[4]王曉悅.博物館觀眾的文創產品購買偏好及影響因素調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09):131-134.
[5]韋露莎.試論如何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推廣博物館教育——以廣西博物館為例[J].廣西博物館文集,2021(00):214-224.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