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來,兩者的發展均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成就。大量事實證明,以文化推動旅游,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承與弘揚是兩大產業共同長足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博物館在進行展覽策劃時應立足于傳統策劃理念,將文旅融合發展理念融入其中,以公眾為核心,以傳播為目的,服務好大眾,把展覽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要做好展覽策劃工作。
文旅融合的重大意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以及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人類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精神圖騰等,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慢慢累積下來且獲得人們共同認可的智慧的結晶。它在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旅游業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將兩者用多種形式融合起來是促進其共同發展的一種有效措施。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和旅游的高質量發展,需秉承特色發展、集聚發展、數字化發展、品牌化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從當地文化資源優勢、文旅融合方式創新、現代科技的應用以及文旅消費方式創新等方面著手,多方面、多舉措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文旅融合,就是讓游客在旅游中學習文化,體驗文化,極大地推動旅游業發展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边@一重大舉措在國家機構改革層面將文化和旅游進行了深度融合。事實證明,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推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雙生共贏的重大突破。例如,黃岡市著名的東坡文化主題公園遺愛湖,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觀光旅游,游客不僅可以參觀江柳搖村、大洲竹影、平湖歸雁等景區中的美景,而且可以在蘇東坡紀念館感受東坡文化的獨特魅力。尤其是在東坡問稼景區,櫻花園、紫薇園、紫荊園、茶園等再現了當年蘇東坡日以困匱、躬耕東坡的情景畫面,能讓游客暢游其中,感受《東坡八首》詩歌中的意境。再如,甘肅敦煌的西域特色建筑、石壁洞窟以及美麗的山川美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其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其壁畫藝術、佛教文化等名聞天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留存下來的、經過實踐檢驗的物質、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不斷奮斗、不斷拼搏,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支撐,需要大力傳承和弘揚。旅游是人們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數日趨增加,其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取得的成就有賴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三亞、黃山等以旅游業為經濟支柱產業的城市更能突顯出旅游業在城市財政收入方面的地位。因此,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均需要發展,而且要更好、更充分地發展。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無疑是促進其相互融合和發展的有效手段。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無疑會讓文化更有活力,讓旅游更有魅力。
旅游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文化提升品位、豐富思想,兩者均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也是體現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旅游來放松自己,提升自己,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將文化融入旅游是把優秀的人文資源呈現在廣大游客面前,讓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發展中,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極大地提升人們生活的幸福感。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理念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業務之一。通過展覽向公眾傳達歷史文化知識與內涵是合理運用文物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展覽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游客的參展感受和人數,在策劃展覽時,應秉承文旅融合的理念,從多個層面,以多種方式加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其一,以公眾為核心,以傳播為目的。展覽的服務對象是公眾,故展覽內容應當讓公眾看得懂。展覽內容可以是以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展、通史展等,并融合當地地方文化、旅游特色。這樣,觀眾就能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并學習到展覽內容所要傳播的知識與信息,從而達到展覽的目標。
其二,文旅合一的策展理念。文旅融合是博物館展覽策劃的一種新型方式,在文旅機構改革的推動下,文化和旅游業均取得了巨大發展。博物館展覽策劃應以展覽為核心,融入多樣化的旅游元素,在旅游中學習、體驗文化,在文化學習中旅游。文物是博物館的重要資源之一,要將文物資源與科技相結合,使呈現形式更新穎,讓文物“活起來”,增加體驗式互動項目,讓觀眾在“玩”中感受文化,以增加觀眾的愉悅感。
其三,展教合一的策展理念。教育職能是博物館的職能之一,其方式除通過展覽進行教育之外,另一個就是開展拓展性的社會教育活動。高質量的陳列展覽,配合以相關社會教育活動對歷史文化進行推廣是雙管齊下的有效方式。展覽面對的是老年、中年、青年、兒童各個年齡段的民眾,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受眾則為幼兒、兒童,兩者相結合受眾覆蓋面將更廣,將有更強的針對性,可使受眾用不同的方式學習、理解文化。例如,博物館聯合學校開展研學教育活動,帶學生參觀展覽,進行文化教育,同時開展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學生夏令營活動。
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策劃
首先,明確展覽目標和展覽內容。第一,陳列展覽的策劃首先需要明確展覽目標。展覽目標的核心就是通過該展覽要滿足觀眾什么需求,以觀眾為本是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核心理念。觀眾通過展覽能獲得觀賞體驗、愉悅感以及知識,在思想方面也能獲得一定的感悟和啟發。因此,在進行展覽策劃時應從觀眾的角度出發,確保展覽是好看的、觀眾看得懂的,要能讓觀眾從展覽中獲得感悟和啟發。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參觀展覽是滿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種方式,進行展覽時需把握展覽的核心要素:科學性、真實性、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娛樂性。這就要求展覽在設定目標時要遵循展覽的核心要素,以公眾為中心,為公眾提供科學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展覽。第二,在以服務公眾為展覽目標的前提下,明確展覽主題,結合館藏文物基本情況或可以借用的文物資源確定展覽內容。這里為什么要強調辦展覽需要結合館藏實際情況和可以借用的文物資源呢?是因為文物、展品是策劃出高質量展覽的前提,高質量的展覽需要將文物、展品作為核心展示,輔以展板、說明牌、數字媒體展示等,若館藏藏品里沒有可供展覽的文物,那么對于該展覽而言將是一個極大的阻礙。策劃展覽時,展覽主題的明確是下一步開展文物資源借用或調用工作的基礎。展出的內容并非是將一堆文物毫無章法地擺放在展廳,而是必須有一個合理的展覽主題,并圍繞主題進行展覽內容的策劃和展覽形式的設計。所以要給觀眾傳遞什么樣的歷史文化和知識信息直接決定了展覽的內容,包括從相關歷史文化脈絡中選擇出的精品、重點文化或與展覽主題相關,且在歷史發展脈絡中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文化等。由于展廳空間有限,往往不能展示出這一歷史階段的所有文化內容,這就要求在進行展覽策劃時去粗取精,將最具代表性或意義重大的文化內容呈現在展覽中,對文化和文物的選擇需要前期做好相關史料的查詢與學習工作,這是展覽內容策劃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查詢和學習相關史料,選擇要展出的內容,可以以列提綱的形式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為后續工作做好鋪墊。
其次,撰寫好陳列展覽大綱。陳列展覽大綱是展覽內容書面形式的主要載體,也是后期陳列展覽形式設計的主要依據。展覽內容確定之后,需要對內容進行深化和提煉,確定展覽的主題。確定展覽主題是撰寫陳列展覽大綱的第一步,經過前期史料的查閱與研究,精選出的展覽內容已逐漸形成一整條歷史文化脈絡,在此基礎上,凝煉成合適的展覽大綱,再加以命名,應當是科學準確的。陳列展覽大綱的撰寫還包括前言、部分、單元、組。一般以三級標題的結構層層推進,若內容確要細分,則可推進到組,即四級標題。展覽大綱中應將具體的展示文物和輔助展板在相應單元的后面以表格形式列出,以便后期參照大綱文物清單進行陳列展覽的布展。
再次,做好陳列展覽的形式設計工作。根據陳列展覽大綱對展覽展出形式進行設計是展覽施工的前提。在確定好展覽內容的前提下,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將其展示出來,直接關系到展覽的受歡迎程度。展覽形式設計的因素包括如何擺放或呈現文物本身、燈光照射效果、數字媒體的展項、場景復原等?,F階段,博物館常用積木臺、亞克力臺或支架作為支撐文物的工具,積木臺和亞克力臺有多種尺寸和規格,使用時可以根據實際展出文物的效果調整擺放位置,甚至可以根據文物屬性將可以展示在墻面上的文物用亞克力支架固定在墻上。例如,銅鏡由于重量較輕且較薄,可用亞克力支架固定在墻面上,不僅能方便觀眾參觀且達到了吸引觀眾的目的。數字媒體展項包括3D虛擬展示、電子翻書、動漫等,依據展覽內容在合適的位置作為展覽的輔助展項,可以增加展覽的趣味性,實現多樣化形式的展示效果。場景復原也是展覽展出形式的一種,在實際設計中,應考慮場景復原所占場地面積、展示內容以及資金投入等因素。關于燈光照射,現階段博物館大多使用紫外線較弱的LED燈,能對文物起到非常好的保護作用。燈光照射時,由于展廳以突出文物為主,應有重點地對文物展示部分進行重點照射,燈光亮度可依據實際展示效果進行調試,但在陳列展覽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到燈光對展示效果的影響。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展覽策劃應考慮到將旅游元素融入展覽內容中。第一,在展廳展線中設計當地特色旅游景點元素。一般來講,博物館是游客到達一個城市后的旅游路線打卡點之一。在展廳適宜的位置將本地特色景點以燈箱、圖版、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可對游客起到旅游導向性作用,從而增加游客前往該景區的可能性,促進旅游業發展。第二,在展廳內加入觀眾休息區。博物館是展示文化的地方,也是游客參觀學習的場所。很多游客前往博物館參觀展覽、學習文化知識時感到輕松、自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可以在博物館找到休息的地方,這能提升觀眾的游覽體驗,在游覽中參觀學習。
最后,策劃好與陳列展覽相關的拓展性項目。第一,依托文化文物資源創新旅游產品。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往往希望把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帶回家,作為旅行紀念。對博物館而言,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僅常常讓游客駐足,還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播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例如,在大英博物館舉辦過的“秦始皇·中國兵馬俑特展”推出展覽文創產品——兵馬俑紀念品,受到廣大游客的喜愛,在此展覽借展費用為30萬英鎊的情況下,依然賺回了借展費和文創產品制作費,同時,文創產品的廣泛傳播讓兵馬俑文化在英國引起巨大反響。再如,臺北“故宮博物院”2013年推出的康熙手書復制品“朕知道了”是很好的將傳統館藏仿制品向現代文創產品轉化的創意。第二,圍繞展覽內容開展文化主題社會教育活動。社會教育活動是陳列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陳列展覽開展相關社會教育活動,邀請家長、兒童來博物館參與活動,讓其在參與過程中體驗文化的魅力,了解、掌握相關科學文化知識。社會教育活動是展覽教育的一種補充。展覽展示所用的展品大多為真實的歷史文物或價值較高的復制品、仿制品等,觀眾只能參觀,不能觸碰。但對觀眾來說,知道文物的制作過程是加深其對歷史文化知識理解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在社會教育活動中,可以以簡單的模型、成本較低的仿制品代替陳列展覽中的展品,讓觀眾觸摸并參與制作,增強觀眾的文化體驗感,讓社會教育活動作為陳列展覽教育的有效補充。例如,西安半坡博物館的“探秘半坡”系列社會教育課程:探秘半坡——遠古之韻、探秘半坡——陶紋魅影、探秘半坡——一封酋長的信等,以探究半坡文化為主線,設置了陳列展覽參觀、互動課堂、知識競賽和角色扮演等,利用文物復制品、多媒體設備、圖版學習用具,讓觀眾對半坡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過的“我是文物修復師——學修兵馬俑”是該博物院的品牌教育活動。此活動結合歷史教科書上的兵馬俑相關知識和陶片可黏結、可塑性強的特點,讓觀眾參與陶兵馬俑修復的過程。在操作過程中,學員與授課教師之間的互動配合以及學員自身對兵馬俑文化的理解使得學員更好地掌握了兵馬俑文化。與單一地參觀兵馬俑展覽相比,社會教育活動與展覽參觀相結合對觀眾理解兵馬俑文化有更好的效果。
文旅融合是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共同發展的有力舉措,以文化推動旅游業大力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承與弘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文化支撐。在此背景下,博物館展覽策劃應秉承文旅融合理念,明確展覽目標和內容,在展廳展線中融入旅游元素,撰寫好陳列展覽大綱,做好陳列展覽的形式設計與拓展性項目,從而更好地舉辦具有文化旅游融合特色的展覽,實現文化和旅游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塔依爾江·力提甫.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公共服務創新研究[J].文化產業,2022(19):100-102.
[2]胡江.未來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新思路[J].藝術博物館,2021(06):125-139.
[3]陳兵建.文旅融合背景下甘肅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研究[J].萍鄉學院學報,2019,36(02):34-38+42.
[4]張藝丹.專題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創新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2(07):46-48.
[5]段穎.淺議《國家寶藏》“以人為本”策略對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借鑒意義[J].中國博物館,2019(02):87-92.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