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蓬勃發展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當前,旅游日益成為人們提升生活品質和滿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與旅游業保持緊密的互動,致力于提高旅游業的文化內涵,通過注入文化能量來展現公共圖書館的時代價值,打造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互為共生的關系。現結合文旅融合發展背景,闡述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的耦合關系,分析當前其二者融合的典型模式,并結合實際提出幾點旅游創新策略,以期為公共圖書館推進旅游業創新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應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打造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事實上,文化與旅游之間的互動由來已久,現階段體現得尤為明顯。立足于文化資源與旅游項目的結合,能夠統籌推進文化與旅游等公共服務進階,達到產業融合與互動的最佳效果。2018年3月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標志著中國進入文旅融合的新時代,其旨在將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整合,為社會提供全新的生活范式,帶動休閑文化旅游產業崛起。公共圖書館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理應順應文旅融合大勢,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助力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從創新的角度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
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的耦合關系
相關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旅游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60.06億人次。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2021年我國旅游人數大幅縮減,但國內旅游人數仍然達到了32.46億人次,充分顯示出旅游產業的強大活力。《2019上半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受訪者中在外地旅游時參加和體驗過文化活動的占80%以上。這一數據從側面印證了文化視角下旅游產業的價值,也反映出游客對文化體驗的緊迫需求。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承擔著更重要的使命,日益成為文化塑造的中心,呈現出極強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1]。另外,隨著公共圖書館藝術意識的覺醒,公共圖書館的建筑風格及場景創設愈發富有美感,逐步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標志,甚至成為網紅“打卡地”,為旅游產業帶來了顯著的文化創新效益。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對旅游產業具有滋養作用,即各區域公共圖書館可以為旅游業提供豐富的館藏文獻、地方文集、歷史記載等資料,能夠從文化淵源的角度講述區域文旅故事,讓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熏陶,從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中感受旅游的魅力,使兩者之間形成有機的平衡。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在探索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遺余力,無論是文化深度還是服務品質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面對文旅融合的創新形態,公共圖書館勢必能進一步拓展其優勢。
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下的典型模式
(一)“公共圖書館+住宿”模式
從旅游的本質來看,其通常需要人們“走出去”,這給旅游住宿產業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現代旅游視角下的住宿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睡覺場所,而是在落實硬件保障的基礎上,給予游客獨特的文化體驗,如近年來持續火爆的“民宿”產業便是旅游業發展的明星產品,其在提供住宿的同時,還可以滿足游客的心理及精神需求,為游客送上獨具特色的文化大餐,幫助游客遠離城市喧囂、放松心情[2]。公共圖書館在文化供給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完全可以為游客提供具有特色的民宿風格。目前,這種創新模式已有先例,如浙江青田縣圖書館利用“一民宿一特色、一民宿一主題”,打造出全新的民宿圖書館——坐忘閣。其依托公共圖書館古樸優柔、典美優雅的建筑風格,配合古色古香的形式,為游客營造出難以復刻的“閱讀+住宿”模式,使游客產生天人合一、心曠神怡之感,再加上本地傳統文化的浸染,讓青田文化煥發出時代魅力,成為一張重要的旅游推廣名片。
(二)“公共圖書館+交通”模式
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可以覆蓋方方面面,實現各個維度的貫穿于創新。交通是游客在旅游時不可或缺的環節,而如何利用好交通閑暇時間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又一突破口。2021年7月首都圖書館大興國際機場分館的成立就是有效例證,其同時也是公共圖書館與旅游交通融合的典范。為了與大興機場的設計風格相匹配,圖書館以“龍鳳呈祥”為設計主題,與大興機場“金色鳳凰”的外觀相呼應,增添了幾分設計美感和文化底蘊。在服務方式上,圖書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游客提供移動借閱、智能推送、智能引導等服務,開啟了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模式。比如,設置智能書架為游客導航圖書位置,引入迎賓機器人與游客進行親切互動等,讓游客在旅途之中感受到文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塑造了良好的閱讀推廣服務形象,大幅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質量。
(三)“公共圖書館+景點”模式
旅游景點與公共圖書館的融合愈發緊密,當前已經形成了多種形式,常見的包括嵌入式和融合式,即公共圖書館為滿足游客的文化服務需求,在各景點設置固定或流動的圖書分館;或者公共圖書館本身就屬于旅游景點,依托強大的文化底蘊吸引游客前往。比如,武漢圖書館在漢口里、西北湖公園設立了圖書館聯盟,將公共圖書館優勢資源深入景區,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服務。可見,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之間具有天然的契合點,只要保持一定的創新思維,再加上技術手段,便能使兩者深度融合,讓游客在欣賞優美風景的同時,利用公共圖書館服務知曉地方文化脈絡,從而讓景點更具文化韻味。
(四)“公共圖書館+文創”模式
開發文創產品是文化服務領域的重要發展模式。基于公共圖書館視角開發文創產品,早在2017年便拉開了帷幕,隨著全國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的成立,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走到臺前,改變了其藝術表現能力弱的缺陷。文創產品可以深度挖掘文化故事,通過優質的文化服務平臺為游客帶去豐富的文化產品,“公共圖書館+文創”的新業態由此成型[3]。宏觀上,公共圖書館與文創產業的融合,有助于融匯豐富的文化元素,為文創產品提供大量開發素材,如寧波圖書館在文創領域持續發力,開發設計了“到圖書館去”帆布包產品。在“全國圖書館文創聯盟旗艦店”可以發現,該產品的銷量名列前茅,獲得了消費者的廣泛好評,甚至有網友留言道“為寧波圖書館打call”,該產品的受喜愛程度可見一斑。可以看出,依托“公共圖書館+文創”的創新模式,不僅能夠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力,更有助于寧波地域特色文化推廣,具有極其鮮明的創新發展價值。
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創新路徑
(一)深化融合理念,保持文旅融合的前瞻性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注重理念方面的革新。如何發揮好公共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價值,尤其是民俗文化、歷史故事及特色文獻等文化資源,理應成為新形勢下重點探討的問題。公共圖書館應借道旅游產業發展,喚醒圖書館人員及游客的文化感知意識,將文化服務延伸至旅游的全過程,彰顯文化魅力,打造文化符號,實現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的同頻共振。另外,政府作為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的核心推動者,應積極出臺相應的支持和創新政策,自上而下構建文旅融合發展體系,加強在文旅融合領域的身份認同,促進共同價值觀及行為準則的生成。從微觀上看,在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承擔著重要使命,其在實踐中要注重思維和格局的革新,潛移默化地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讓公共圖書館的職能獲得延展,為游客提供多元化、科學化、個性化的服務,用文化服務感染、吸引游客,打造公共圖書館特色文化,始終保持前瞻性。
(二)構筑融合平臺,保持文旅融合的科學性
信息時代的來臨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也不例外。相較于傳統的旅游及文化服務,游客所關注的焦點逐步從“內容上”向“方式上”遷移,即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往往需要通過服務方式來體現[4]。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借助信息技術優勢,持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積極構建新型數字化文化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特色化、綜合化、智慧化平臺,為游客提供線上文化服務功能,使公共圖書館文化推廣更加便捷多元。同時,在服務體驗方面也應加強創新,利用3D打印、人機交互、VR等現代化技術,使原本相對枯燥的閱讀轉變為具有娛樂性、趣味性的體驗活動,從而與游客的真實需求相契合。當然,在文旅融合的實踐過程中,技術的應用不能僅限于公共圖書館自身創新,還應構筑起更寬泛的技術服務平臺,即基于大數據處理分析游客需求,竭力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公共圖書館尤其要注意與外部資源的融合發展,包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文化單位等,同時還應將各種新技術用于平臺開發,加速文化服務品質升級。從公共圖書館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無疑是優先選擇,應積極發揮文化旅游的聚合效果,突出公共圖書館平臺的非營利性特征,做好閱讀推廣和文化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文化服務氛圍,利用各類旅游場景和文化活動,打造品牌化、主題化的服務渠道,力爭實現文旅融合全面轉型。
(三)開辟融合市場,突出文旅融合的創新性
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文旅融合,應重點把握市場發展規律,讓服務與效益有機結合,致力于拓寬公共圖書館及旅游服務的范圍,注重產品的跨界發展,以此來發揮文旅融合的導向作用,拓展文旅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首先,加強公共圖書館與旅游主體的融合。即展現公共圖書館的主體服務功能,積極與旅游機構、旅游企業加強合作,互為載體,集合不同平臺的資源優勢進行雙向賦能,讓旅游產品更具文化內涵,讓文化產品更具旅游價值,提升產業和服務之間的互促功能,優化公共圖書館及旅游產業的市場結構[5]。其次,注重消費內容與消費過程的融合。旅游消費是保證產業活力的關鍵因素。在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單純依賴某一種發展方式,而是需要迎合市場的實際需求。如今,伴隨休閑旅游、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必須為旅游產業注入豐富的文化元素,使旅游的內容不再單一、枯燥,而公共圖書館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圖書館可以進行文化資源及價值的挖掘,向游客提供非遺展示、旅游演藝、體驗活動等。最后,強化文旅融合市場監管。立足于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能,厘清市場與文化服務的邊界,始終發揮好公共圖書館在旅游領域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依托職能部門的引導和監管,營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服務環境,為游客提供最佳服務,保持旅游市場的生機活力。
(四)堅持融合服務,保持文旅融合的功能性
公共圖書館屬于優質的文化服務機構。促進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是公共圖書館的職能所在,因此堅持融合服務屬于必然要求。從服務的視角來看,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產業間存在一定的服務重合,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則應明確責任分工,始終突出本地文化供給和游客文化服務的雙重功能。一方面,注重服務力量的融合。文化服務本身具有寬泛的內容和特征,在將文化服務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做好文化內涵的塑造和挖掘工作,利用文化習俗、非遺技藝、館藏文獻等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大餐,以改善游客的心境,讓游客擁有最佳的體驗。另一方面,可以創新性地構建文化旅游專題資源庫,以信息聚合的方式為游客提供服務,幫助其了解當地民俗文化和旅游信息,并利用豐富多元的文創產品,讓游客不僅能駐足欣賞自然風光,還能享受文化盛宴,利用文創產品傳遞特色文化,帶動旅游文化和旅游經濟同步發展,同時也呈現出公共圖書館較強的功能性。
綜上所述,在文旅融合理念的發展過程中,公共圖書館應聚焦其在新時代的職能使命,注重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順應新時代的發展特征和形勢,利用文化服務優勢,為旅游產業提供助力,賦予旅游產品更深厚的文化內涵。此外,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中應主動作為,從理念、平臺、市場及服務等維度,加強與旅游產業之間的互動,通過文化包容與旅游創新展現文化自信,切實發揮好公共圖書館的平臺功能,優化區域性旅游產業結構,讓文化旅游成為一張耀眼的名片。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05-17)[2021-06-0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10/content_5623979.htm.
[2]張巧娜.文旅融合時代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模式與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06):106-111.
[3]柯平.主題圖書館建設中的若干問題與發展思考[J].圖書館雜志,2020(03):41-47.
[4]周紅雁.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路徑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06):23-27+41.
[5]張偉.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管理制度建設[J].圖書館建設,2020(05):64-70+99.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