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中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文獻,綜合運用Co-Occurrence12.6、VOSviewer和UCINET分析工具,對1999—2022年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通過分析領域內的主要核心作者、機構、研究主題和研究前沿等,發現近幾年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均等化、服務營銷、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以及未來可能成為熱點的研究主題——智能化、文化治理和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
目前,國內學者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文獻進行的可視化分析多是基于單一數據庫的文獻計量與主題分析,鮮有基于多個中文數據庫進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以1999—2022年間發表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的論文為數據源,運用文獻計量學對近年來國內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文獻的核心作者、機構、研究主題和研究前沿進行分析,歸納目前主要的研究主題,并探究未來的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收集并分析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的研究文獻,檢索條件設置為:主題詞或題名=“公共數字文化”或 “公益性數字文化 ” 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或“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或“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并篩選出期刊論文,檢索得到的文獻數量分別為:1018篇、2206篇和744篇。經過去重、剔除不相關以及匿名作者(無作者標識)文獻后,最終篩選出2096篇文獻,檢索日期為2022年6月18日。
(二)研究工具
本文利用Co-Occurrence12.6(COOC12.6)[1]和VOSviewer1.6.18作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工具,通過分析文獻的年份、作者、機構、關鍵詞,形成共現網絡圖。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熱點分析
(一)發文量與時間分布
將篩選后的論文題錄載入COOC12.6中,提取出“年代”關鍵字段,繪制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文獻的年份分布折線圖(如圖1),其年代分布情況如下:2006年之前該主題發文量較少,2007—2017年,有關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論文發表數量增長較快,2018年出現下滑后近幾年有所回升。通過調研發現,該主題的發文量與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中央文明辦等政府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呈正向線性相關性,說明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為研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圖1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文獻數量與年份分布(作者自繪)
圖2 高產作者及其合作團體網絡圖譜(作者自繪)
(二)高產作者共現把題錄數據載入VOSviewer,采用Full Counting,統計出共有2339名作者,結合普賴斯定律[2],Nmax是最高產作者的發文量為36,計算得出K=4,因此高產作者發文量為4,剔除重名作者后,最后得到48名高產作者,通過網絡圖譜展示(如圖2),圖中節點越大,表示作者的發文量越高,節點之間有連線代表作者之間合作發文,線條越粗代表合作次數越多。
經統計發現,35名高產作者有較為固定的合作小團體(共10個)(如表1),其中小團(1)、(3)、(4)和(9)因“合作關系”形成更大規模的合作團體a(共16人),小團體(1)、(5)、(6)因“合作關系”形成更大規模的合作團體b(共12人)。發表量排名前10的作者均有屬于自己的合作團體。發文量位居前3位的合作團體分別是以戴艷清、肖希明以及鄭建明為主導的團體(6)、(1)、(4)。
表1 高產作者及其合作團體分布(部分)(作者自制)
合作小團體
作者
發文量
機構
(1)
肖希明
36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曾粵亮
5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李金芮
4
暨南大學圖書館
楊蕾
4
武漢大學圖書館
張芳源
4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2)
魏大威
15
國家圖書館
李丹
8
國家圖書館
姜曉曦
7
國家圖書館
邵燕
6
國家圖書館
胡唐明
4
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
(3)
溫泉
6
國家圖書館
李春明
5
國家圖書館
劉溪
5
國家圖書館
張煒
5
國家圖書館
高馨
4
國家圖書館
(4)
鄭建明
34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王淼
8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孫紅蕾
6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王濤
5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5)
唐義
20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鄭燃
8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石慶功
4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田蓉
4
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
(6)
戴艷清
29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完顏鄧鄧
26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胡佳豪
6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7)
劉晶
7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劉平
6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羅云川
5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
(8)
吳高
10
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
韋楠華
7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
(9)
陳雅
18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王錳
14
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
(10)
高玉潔
4
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
唐品
4
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
(三)機構共現
將題錄導入COOC12.6,統計出共有1388個機構,從其中篩選出頻次為4次及以上的機構(共107個)構建共現矩陣,再導入UCINET繪制機構共現圖,并展示出有合作關系的機構(如圖3)。圖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機構,節點之間有連線代表機構之間有合作發文關系。節點越大代表與之有合作關系的機構數越多,其中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國家圖書館和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節點較大,說明與其他機構有密切合作,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與國家圖書館研究院、武漢大學圖書館、暨南大學圖書館、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等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可見,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合作機構團體,且大部分機構的合作規模較小,合作強度不高。
圖3 高產機構合作網絡圖譜(作者自繪)
圖4關鍵詞聚類圖(作者自繪)
(四)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
將題錄導入COOC12.6,對關鍵詞進行同義詞替換,刪除重復的或無意義的詞,然后統計出關鍵詞共3239個,篩選詞頻為10次及以上的關鍵詞(83個),構建共現矩陣,再導入VOSviewer繪制關鍵詞聚類圖(如圖4)。圖中每個圓圈代表一個關鍵詞,右下角有一個從藍色漸變到黃色的時間刻度線,節點顏色越接近黃色說明該節點代表的關鍵詞出現的時間越晚,也越有可能代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節點的大小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次數,節點越大表示出現次數越多,也最能代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近十年的研究現狀。
如圖4所示,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等節點較大,其中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圖書館出現在同一聚類中,兩者都可具體到均等化、閱讀推廣;在公共數字文化的聚類網絡中,服務營銷、服務模式節點顏色接近黃色且節點較大,說明近年來其研究頻率很高;另外,資源整合、服務體系等關鍵詞都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相關內容。綜上所述,本文選擇服務均等化、服務營銷、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4個關鍵詞進行深入討論(圖4中用箭頭標出)。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題演化分析
通過COOC12.6軟件可以生成主題演進圖譜(如圖5),可以看出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近十年的研究發展情況,并對研究前沿的趨勢進行預測。2012—2016年,關于公共文化服務和數字資源的研究大幅增加,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數字圖書館、均等化、資源整合、服務效能、服務營銷和公共文化云等,代表了學術界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方面的研究積累。2018—2022年,主要的突現詞為人工智能、精準扶貧、數字平臺、文旅融合、文化大數據等,研究脈絡逐漸向智能化、文化治理和數字平臺建設等領域擴展,代表了學術界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未來研究方向。
圖5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題演化圖(作者自繪)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工具COOC12.6和VOSviewer軟件對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為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并得到以下結論。
(1)通過對比1999—2022年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題研究的發文量與國家相關政策的頒布頻數,可以看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題研究的發文量與相關國家政策發布數量呈正向線性相關性,也說明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為研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從高產作者及其合作網絡來看,目前高產作者有48名,其中與其他高產作者有合作關系的約占73%,大部分有合作關系的高產作者就職于同一單位,并且集中在圖書情報界。
(3)從高產機構及其合作網絡來看,目前高產機構有107個,其中有合作關系的約占30%,說明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題的跨單位/機構合作規模、合作強度方面仍有待提升。
(4)從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來看,目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主題集中在“服務均等化”“服務營銷”“服務模式”“服務體系”等方面。
(5)從文獻研究主題的演化情況來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研究主題已經從前期的數字資源建設研究演變為智能化、文化治理和數字平臺建設等的相關研究,同時,也代表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學術點滴,文獻計量. COOC一款用于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繪制的軟件[CP/OL].[2022-07-12].https://gitee.com/academic_2088904822/academic-drip.
[2] D·普賴斯,張季婭.洛特卡定律與普賴斯定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4(0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