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已經融入各行各業。出版業也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并開始融合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出版業,催生了新手段、新平臺、新產品和新渠道,在內容生產、產品傳播、營銷推廣與產品服務等環節持續助推產業升級。現主要就數字技術在驅動出版業轉型、數字出版流程再造、推動出版產業鏈延伸中的技術支撐進行簡單分析,以便更好地對數字出版進行系統認知、深刻理解、應用普及和探索創新,加快數字技術與出版內容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革新,特別是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產業,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和重要方向。出版是信息傳遞的一種方式,本質功能在于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傳播知識、傳遞價值、傳承文明,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出版業在數字技術驅動下,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并呈現出較快的發展態勢,迎來了數字化變革和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數字技術驅動傳統出版業轉型升級
人類文明的進程與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應用催生了諸多產業的革新,同時也給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出版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數字經濟浪潮下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出版與科技融合將成為出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傳統出版單位要充分借助數字技術,完成從內容提供商到數字內容服務商的轉型升級。
(一)政策引導方面
數字出版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從“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間,國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且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的政策文件(如《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發展數字出版的目標和任務,明確了發展路徑,為出版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能。
2022年4月,《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這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首次針對出版融合發展領域專門發布的政策文件,也是對新時代深入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作出的全面安排。該文件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領域提供了行動指引,使出版單位對推進出版融合發展的路徑和方向更加清晰。文件中明確提到:“要著眼加強前沿技術探索應用、促進成熟技術應用推廣、健全科技創新應用體系,充分發揮技術對出版融合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市場需求方面
信息化時代下,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終端的興起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人們越來越習慣數字化閱讀的便捷,甚至開始依賴這種數字化的生活。讀者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紙質閱讀,而是期待獲得可聽、可視,甚至可感的全方位互動體驗。因此,在內容呈現方面,出版物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出版單位要贏得更多市場份額,就要迎合市場需求和用戶習慣,主動進行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支撐數字出版流程重構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版單位采用全流程管理軟件,實現從選題策劃申報、組稿或來稿登記、編輯審校加工、出版流程審批、稿件的發排,利用源文件發布生成圖書媒介、音像電子媒介或網絡媒介等的全業務環節的數字化管理。可以說,數字出版實際上就是出版流程的再造。出版單位運用數字技術對內容資源進行統一數字化加工和生產,把非結構化的內容信息,制作成不同媒介、不同載體的產品形態,滿足讀者全媒體形式的閱讀需求和互動體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融合出版。出版業要向深度融合發展必須融入數字技術并創新應用,發揮好數字技術在各個出版環節的支撐作用,進行數字出版流程重構。
(一)內容生產智能化
1.大數據讓選題策劃更有依據
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出版選題策劃、產品銷售和運營服務等環節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挖掘和趨勢預測,為出版社策劃選題提供參考依據,提高選題的針對性、組稿的準確性以及出版的前瞻性,進而輔助出版單位管理決策,響應國家對出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
一直以來,出版社在選題策劃方面主要依賴于編輯的信息搜集和經驗判斷,缺乏可用于進行選題分析的市場數據和讀者數據。這很容易在選題實施后面臨諸多問題,如出版物信息不對稱、市場調研不夠充分、產品同質化等,造成出版物滯銷和大量庫存積壓。大數據時代下,出版社可基于協議共享書店系統、電商平臺、商業數據平臺、企業品牌公眾號、自建讀者交流平臺以及運營私域流量等方式持續獲取活躍度強的用戶行為數據,借助數據分析來提升選題策劃的精準性。
例如,我國出版物信息交換行業標準——《中國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CNONIX)》,能夠為編輯策劃人員提供選題趨勢分析、選題分布、選題評價、出版物目錄、出版物銷售排行、專業機構分析和讀者反饋等一系列出版物市場信息。在此基礎上,出版單位還可以建立符合自身定位和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出版選題策劃智能輔助系統”,通過抓取市場上比較暢銷的出版物信息,監測出版物市場變化趨勢,為編輯策劃提供可分析數據作為參考依據,讓選題策劃從傳統的個人經驗決策模式升級為數據與經驗相結合的BI模式。運用大數據手段可以從多維度、多板塊、采集分析實時數據為選題策劃提供數據支撐,幫助出版社及時了解出版物的市場反饋,及時調整出版規劃。
2.人工智能讓內容創作和編校加工更高效
出版活動主要是對精神文化作品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在新媒體時代,技術革新和閱讀需求不斷變化,但內容依舊是出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環節還是內容的生產和加工,作為內容的加工者和提供者,出版單位必須在出版數字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不斷提高優質內容的整合能力,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度參與出版環節的內容審核、閱讀理解、機器翻譯、自動化標簽、內容推送、智能客服等工作,甚至開始在內容創作上大展身手,讓出版工作的人機協作成為常態,把編輯從繁重、機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他重要的環節,從而提升出版物質量。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相關內容數據的深度學習和語義分析,可以在內容創作和編校方面,實現自動編寫、輔助編寫、智能翻譯、智能創作及智能編校等;運用大數據、群體智能、知識服務等技術構建各個領域或行業的知識元庫、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研發敏感詞過濾系統、自動糾錯系統、協同編纂系統等技術工具集,可以在內容審校方面實現智能化審校,減輕編校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方正電子和北京印刷學院共同研發的“方正智能輔助審校系統”和知識產權出版社自主研發的“中知編校智能圖書編校排系統”,都已在多家出版單位進行了應用和實踐。此外,語音文字識別、自動化字幕等、數據化標準、協同化云平臺這些技術都可以讓內容編校加工隨時隨地且更加高效地進行。
(二)產品形態多樣化
相較于傳統出版以書、報、刊等形態單一的紙質媒介產品,數字出版改變了出版物內容形態和載體形式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出版物產品形態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發展態勢。出版物產品形式的多樣化,使內容形態也更加多元化。出版產品從傳統以文字為主的單模態產品向基于圖文聲像相結合,甚至向沉浸式體驗的多模態產品發展。多模態產品綜合調動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等,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可讀性、互動性,讓用戶同時獲得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
5G技術的高帶寬、低延時、大容量、低功耗等特點讓出版物不再局限于文字內容產品的生產傳播,圖文聲像由獨立傳播發展為多種內容形式相互疊加的融合傳播,并形成數字閱讀與有聲書、短視頻等相融合的多元化形態,滿足了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增強了出版物的傳播力以及影響力。
(三)營銷手段精準化
在數字營銷時代,渠道的多樣性已經成為常態,以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VR、AR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媒介為文化傳播注入了活力,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在此背景下,出版單位的營銷手段也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依托豐富的新媒體技術,出版單位針對不同內容、不同載體、不同渠道進行內容市場細分與產品深度開發,為讀者創造更多附加值。以內容為基礎,融合新媒介、多渠道,將相關資源進行整合,運用合適的技術與方法,將出版物宣傳效應與出版社品牌效應最大化。
例如,通過數字技術、工具模型及理念構建大數據平臺來進行挖掘和分析數據,獲取精準的用戶畫像、用戶軌跡等有利于洞察和具有價值的信息。在不同渠道中找到相同的目標受眾,為精準營銷或廣告投放提供線索和依據。同時,在數字資源生態中進行資源重構,加入智能標簽,便于受眾按需獲取資源,并對受眾進行準確定位全方位分析,找到各大渠道之間的聯系,實現多渠道的數字營銷。
(四)版權保護智能化
侵權盜版一直是困擾出版單位的普遍問題。數字化時代,早期的版權保護技術通過單純的封裝加密、限制使用,可保護出版物內容作品不被非法侵權,但同時也犧牲了部分閱讀的便捷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區塊鏈為版權保護開辟了新的途徑,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共識等特點,破解了數字版權保護的技術難題,有效地解決了版權登記確權、內容追根溯源等核心問題。
區塊鏈技術不斷成熟,數字版權保護技術也在隨著內容產業的發展而不斷探索創新,包括版權標準的制定,多種內容粒度的授權機制,靈活的硬件綁定技術,面向不同網絡和使用模式的分發技術,以及針對多種媒體形式的版權保護機制等日臻完善。
例如,中國版權協會推出了開放、多元、中立的版權保護平臺——中國版權鏈,該平臺圍繞版權存證、版權維權、版權交易三個核心場景,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強版權保護,提升網絡版權管理和保護水平。可見,區塊鏈技術在版權確權、版權交易、溯源驗真等場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極大地降低了版權維權成本,提升了版權保護的效率,促進了數字內容生態良性發展。
新一代數字技術支撐下的出版流程重構,單向流動的出版流程轉為立體網狀的智能化流程。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能力得到了提升,極大地提高了出版工作效率,有助于出版單位將內容優勢轉變為數字化時代的內容服務能力。
數字技術延伸了出版產業鏈
出版業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技術運用,推動文化和技術相互滲透融合,不斷拓展出版邊界,逐步發展成為新型出版業態。基于數字技術的出版物具備信息傳播的先天優勢,數字技術的運用拓寬了出版的傳播途徑,在提升出版物傳播力與影響力的同時,延伸了整個出版產業鏈。
(一)產業與業務的融合
數字技術的發展進步促進了媒介之間的互聯互通,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成本和空間成本,為產業融合和業務融合提供了基礎保障。出版業正借助數字技術不斷優化革新生產方式、產品形態、發行營銷等環節,探索發掘新的出版商業模式,實現從單一的內容提供商向文化產業綜合服務商的轉型,以滿足讀者在文化消費領域的全方位需求。
例如,專業出版社利用優勢內容資源提供知識服務,教育出版社嘗試打造自己的在線教育平臺,文學出版社探索版權運營和IP資源挖掘開發,有聲閱讀方式和聽書平臺的崛起以及實體書逐步轉型為文化體驗空間等,都是出版產業鏈延伸的具體表現。
(二)內容的多元化經營
作為文化產業,內容是出版業經營的核心要素。基于優質內容的全市場開發和全版權運營將成為出版業的常態化、多元化經營手段。出版商通過與影視、廣播、音樂、游戲、動漫、數字藏品、元宇宙、衍生品等領域的產業跨界融合,拓寬運營渠道,最大化挖掘內容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對同一內容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段,衍生出不一樣的閱讀感受和交互體驗,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元消費需求,從而讓內容價值完全釋放。
數字技術對出版業的生產、傳播都帶來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出版業要緊緊擁抱數字技術,以自身的內容資源優勢,結合技術驅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要抓住內容與技術深度融合的機遇,在內容生產、傳播服務、經營管理等出版全過程進行手段和方法創新;實現出版行業產品形態、產業模式和服務價值的多元化,在提升優質內容傳播力、影響力的同時,走創新融合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超,唐學貴.智能出版:出版內部流程的智能再造[J].出版廣角,2021(13):26-28.
[2]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2022-04-24)[2022-09-26].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878.shtml.
[3]林發源.我國傳統出版業需加快數字化轉型[J].紅旗文稿,2011(12):18-21.
[4]張新新,杜方偉.科技賦能出版:“十三五”時期出版業數字技術的應用[J].中國編輯,2020(12):4-11.
[5]張立,童之磊張博,等.數字版權保護技術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6]敖然.內容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一定和數字化緊密聯系[EB/OL].(2020-8-18)[2022-09-26].http://cssn.cn/xwcbx/xwcbx_xsqy/202008/t20200818_51711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