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景觀與旅游活動密切相關,是影響旅游體驗的重要因素。對景區的語言景觀治理應充分體現地域文化,避免過度統一。為了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在一些社會環境較為復雜的景區,如洛陽十字街,可以通過SPEAKING交際模型了解該地語言景觀的形成要素,分析該地區的治理要素與治理難點,最終從頂層設計、管理模式和法律法規三個層面提出符合當地特點的治理策略。
語言景觀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研究分支,最早由Landry與Bourhis提出,他們認為公共設施如路牌、廣告牌、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上的語言共同構成一個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近年來,一些學者,如Jaworski、尚國文等,將研究視野放在旅游景區內,指出語言景觀是游客進行視覺消費的符號資源,是旅游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旅游活動及服務密切相關。當前,許多旅游景區的公共標牌與實際定位存在較大偏差,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治理改造。本文以洛陽十字街為例,從語言景觀的理論視角,探討旅游街道公共標牌的治理思路。
多地語言景觀治理方案中的一般性問題
對國內多個地區的語言景觀治理案例進行取樣后發現,相關的治理政策失當大多體現在兩個方面:造型樣式過度統一和地域文化特征不夠鮮明。目前,國內已有較多治理方案可供借鑒。
避免商業標牌的單一化設計
從城市形象的角度來看,治理語言景觀對提升城市形象有明顯的促進效果。目前,多地政府有關部門出臺了對商業標牌的治理政策。不少地區的做法是將原有的標牌拆除,統一更換設計風格相同的標牌。但是,對商業標牌的過度干預實際上會對城市的個性化形象塑造產生負面影響。這些設計高度統一化的標牌既不符合大眾的審美,也不能體現語言景觀使用者對其功能的要求,還影響了城市的文化建設和長遠發展。一個地區語言景觀的形成是各個社會群體與個體共同參與的結果,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符號化呈現,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特點。多樣化的商業標牌也可以成為代表城市繁華之美的靚麗風景,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因此,在語言景觀的治理過程中,要充分認識語言景觀的多重功能,特別是旅游景區要兼顧公共標牌的文化屬性與審美屬性,避免出現“千店一面”的問題。
公共標牌應體現地域文化
目前,國內外優秀的語言景觀治理方案并不鮮見,如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南京夫子廟步行街、京都清水寺商業街等。但是,語言景觀是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個性化名片,完全照搬其他地區的成功治理經驗實際上是與塑造城市個性背道而馳的。
目前,較為通用的做法是依托當地的文化基調,將語言景觀的總體風格控制在一種文化背景之下。如成都寬窄巷子的景區標牌多以“寬”“窄”為語素進行構詞,店鋪名稱也普遍圍繞當地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命名,或呈現歷史特色,如蓮花坊、蜀韻園,或凸顯地理特征,如寬坐、錦城首繡等。而在藝術設計方面,該地的各類公共標牌大多以書法體或印刷體漢字為主,文字色彩多采用淡金色、白色,標牌多為木制,以黑色、褐色居多。整體上,游客能感受到當地的地域特點和歷史底蘊。
十字街語言景觀的治理要素與治理難點
洛陽十字街是洛陽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道,因其留存著大量的明清民居和古代建筑遺址,具有較大的文化旅游潛力。近年來,該街道經歷了多次仿古改造,逐漸成為以觀光購物為主的旅游街道。以旅游為目的的語言景觀總體上是以商業為導向的,因此,洛陽十字街的語言景觀主要以店鋪招牌、廣告牌為主。隨著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到訪游客與店鋪數量的增加進一步促成了商業性標牌的爆發式增長。由于宣傳標語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治理功能,人口密集地區也是政府各部門投放宣傳標語的重點區域。此外,作為老城區主要的居民區,洛陽十字街上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指示標牌也十分密集。總體上,該地區的語言景觀呈現出種類多、密度大、樣式雜的特點。
為了解決復雜環境下的語言景觀治理問題,引入SPEAKING交際模型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影響治理策略的各種要素。該交際模型由語言人類學家Hymes提出,他認為語言活動的要素包含置放與背景(Setting and Scene)、參與者(Participants)、目的(Ends)、行為次序(Act Sequence)、基調(Key)、媒介(Instrumentalities)、規約(Norms)、體裁(Genre)八個要素。Huebner將SPEAKING模型拓展至語言景觀研究領域,提出可借助該理論框架分析語言選擇與使用背后的規律,解讀特定社會環境與位于該環境下的語言景觀的互動關系。本文根據該模型,結合制定面向人居環境的治理策略需考慮的因素,重點對十字街語言景觀的置放與場景、參與者、體裁(標牌的語言形式及呈現方式)進行分析。
治理要素
語言景觀既是官方語言政策管理的產物,也是民間各階層語言意識參與設計的結果。洛陽十字街語言景觀產生環境的復雜性,對該街道語言景觀風貌的治理政策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對十字街語言景觀的治理需從社會環境、景觀參與者的共同利益、標牌設計三方面綜合考慮。
首先,社會環境既是影響語言景觀風貌的基礎客觀條件,也是評價公共標牌置放合理性的首要參考因素。尚國文等認為,置放包含三種形式:語境化置放、去語境化置放、越軌式置放。就旅游街道而言,語境化置放的比例越高,游客對該地語言景觀的評價就越高。但是,現實環境的復雜程度使評價公共標牌置放合理性的難度呈指數級別上升。洛陽十字街的主要社會環境包含三個層面:旅游環境、商業環境及居住環境。以任一環境為主的置放,均可能產生該語言景觀在其他環境中的越軌式置放。
其次,符合語言景觀參與者的共同利益是治理政策實施的基礎。語言景觀的形成是一個地區公共標牌的“作者”與“讀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長期性、動態性。參與者的復雜需求進一步增加了當地語言景觀的復雜程度。從長遠看,語言景觀治理政策應當從宏觀上體現該區域商戶、居民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共同訴求,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治亂循環的局面出現。
第三,公共標牌的語言內容和設計規范是治理策略的核心內容。公共標牌上使用的語言及其設計主要受國家和當地政府的語言政策及語言意識形態影響。盡管國家對各類公共標牌有相關的語言應用及設計規范,但就語言景觀治理的操作層面而言,具體規則的缺位會導致明顯的使用混亂,出現繁簡字混用、雙語標牌翻譯錯誤、設計風格與景區定位不匹配等問題。
(二)治理難點
洛陽十字街語言景觀的治理難點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社會環境的巨變導致該地語言景觀治理難度增加。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十字街的定位在一個較短時期內轉變,從早先的居民商業區迅速向旅游商業中心轉型,出現了幾次大規模的拆遷與重建,隨之而來的還有大規模的居民遷移。新的商業文化和居民文化對當地傳統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使得該區域的社會環境相較于以往更為復雜。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語言景觀的治理較難形成一致意見,因此提升治理效果需要與當地文化進行進一步融合。
第二,語言景觀參與者的訴求存在較多矛盾。長期以來,十字街屬于居民商業區,該地區語言景觀的生產者們并非完全從事與旅游經濟高度相關的行業,也存在大量與旅游經濟關聯較小的行業,如日用百貨、服裝鞋帽等。與這些行業相關的公共標牌總體上與以發展旅游經濟為目的的語言景觀風格差異較大。同時,該地區同類型店鋪之間的競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商業標牌過度使用的現象。
第三,公共標牌設計規范牽涉多個學科和專業。從旅游景區治理的角度來看,公共標牌設計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但是,利用科學的設計規范來引導該地區語言景觀的發展需要綜合運用社會學、語言學、歷史學、設計學等學科知識。因此,是否有充足的人才資源儲備,各類人才是否能夠參與到語言景觀治理的全過程中關系到洛陽十字街語言景觀最終的治理效果。
三、 三、對洛陽十字街的治理建議
巫喜麗等提出,為促進語言景觀治理向精細化、常態化發展,應從頂層設計、立法監管、多元參與等方面將其納入城市治理體系。基于此,洛陽十字街語言景觀的治理工作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明確頂層設計。《洛陽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標。作為洛陽重要的城市名片,洛陽十字街在確立其旅游商業核心定位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做好街道的區域規劃工作。同時,有關部門要積極對當地居民和商家進行引導,使廣大群眾明白良好的旅游環境符合多數人的利益訴求,確保相關規章制度的順利執行,如政府有關部門可搭建與公共標牌設計有關的服務平臺,鼓勵各專業機構或人員參與到公共標牌的設計工作中;也可利用政府部門現有的意見反饋渠道,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及時對有問題的標牌進行修改。此外,應將官方標牌的設計納入當地語言景觀的治理體系種,在保證標牌基本工具性的基礎上,強化標牌的人文性。
第二,優化管理模式。對城市公共標牌的監管通常涉及多個部門,如民政、交通、城管、文旅、質量技術監督等。廣告標牌的內容監督多由工商部門管理;違法違規置放存在安全風險的標牌大多由城管部門管理;交通指示、公共服務、宣傳標語等公共標牌的置放通常由各相關部門負責,部分地區需征詢文旅部門的意見。較粗放的管理模式在景區街道語言景觀治理上往往容易造成權責分割不明、管理不細致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
第三,細化相關法規。充分參考專家和當地居民及商戶的意見,形成符合當地語言景觀發展方向的規章制度。治理不斷動態發展的語言景觀的重點在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近年來,國家及各地政府部門在語言景觀治理方面的相關司法實踐日益增多,法律法規也不斷完善。但是,公共標牌的標準涉及內容繁多,如語種排序、構詞方式、字體選擇、大小比例、顏色材質等,涉及細節層面的規定仍有待各地相關部門探索。要充分考慮不同設計背后的文化含義,將個性化納入統一的文化背景下。例如,日本京都為了維護歷史古都形象,規定所有的廣告標牌都必須根據要求修改設計風格。日本政府給出的文件詳細規定了色相、明度、飽和度的范圍,列出禁止色,同時規定部分地區禁止使用LED燈、霓虹燈招牌。
總的來說,語言景觀的治理需要政府主管部門、設計師廣泛參與到語言景觀設計與治理的全過程中,不僅要有宏觀治理思路,還要在細節上提出各種細致的規范,更要根據區域的客觀條件和發展思路,制定不同語境下各語言的使用策略,文字符號的藝術設計風格框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Landry R,Bourhis R Y.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01):23-49.
[2]濱口順子.京都市における言語景観及びサインの施策と特徴[J].観光學論集,2021(16):21-30.
[3]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46(02):214-223+320.
[4]尚國文.宏觀社會語言學視域下的旅游語言景觀研究[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03):46-56.
[5]王璐.SPEAKING交際模型: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與理論[J].長春大學學報, 202131(03):36-40.
[6]巫喜麗,戰菊.我國城市語言景觀治理的發展及優化[J].人民論壇, 2022(1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