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大多都是從文本信息的對應性、譯者主體性、文化多元性及民俗文化翻譯對目的語文化的影響等角度出發的,沒有綜合考慮傳播介質、民俗文化及文本特點、讀者認知背景、翻譯目的及譯者主體性等因素。因此,從西安民俗文化文本特點、讀者認知背景、新媒體環境特點以及傳播方式與效果著手,多角度審視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問題,拓寬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研究路徑。
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英語外宣翻譯現狀
西安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重點城市,一直以來備受矚目,其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承載著中國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也體現著勞動人民的信仰、審美與智慧。近兩年,民俗文化翻譯研究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研究論文發表數量的增加與研究深度的加深上,很多專家學者將民俗翻譯置于特定翻譯視域下進行語匯或文本翻譯研究。此外,民俗文化翻譯實踐量日益增大,極大地推動了特色民俗文化的對外輸出,并促進民俗文化翻譯研究系統化發展,為特色民俗文化走向世界創造了良好的推介環境。
民俗外宣要求譯者完成文本詮釋、民俗研究、文化協調和話語重構等多元構建[1],而隨著科學技術與媒體環境的發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翻譯與傳播路徑也有待拓寬。鑒于此,本文在關注新媒體環境的前提下,從認知翻譯學理論出發,研究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的英語外宣翻譯路徑,在以歐美文化為主流的國際舞臺上構建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形象,以期為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靠的語言解決方案,講好西安故事。
新媒體環境為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英語外宣翻譯帶來的沖擊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環境對文化外宣的影響越來越大。當今網絡媒體將文字、視頻、音頻與行為體驗相結合,為人們更有效地利用先進信息技術進行傳播手段的創新、增強信息傳播的實施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新媒體的應用和普及改變了傳統的媒體環境,塑造了更廣泛、寬闊的傳播空間,形成了更復雜、自由的傳播環境。
隨著科學技術與媒體環境的發展,目前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研究也有待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翻譯研究與新媒體傳播環境結合較少,翻譯策略研究針對性不夠鮮明,沒有適應新媒體特性,如信息交流的雙向性及讀者主體性等;(2)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的內涵與形象有待提升,國外媒體平臺上關于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的核心內涵不夠準確;(3)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翻譯研究對象有待擴大,國內媒體平臺中介紹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的英語文獻數量較多,但文獻內容與研究內容較為單一、淺顯,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安特色民俗文化核心概念詞匯的語義表達與文學作品中西安特色文化詞匯翻譯研究上,西安特色民俗文化的傳播體系不夠完整,不利于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此外,研究力度不夠大,也沒有構建較為完整的語料庫。
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與歷史的英語外宣翻譯應突破以往以文本對應為主的翻譯策略,順應新媒體時代的潮流,用聲音、文字、圖像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多視角、國際化的傳播[2],不斷完善信息采集、傳播形式、翻譯策略等,以更好地推動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與歷史走向世界。
新媒體環境下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英語外宣翻譯路徑研究
在關注新媒體環境特點的前提下,考慮到西安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及其文本特點、目的語讀者文化背景以及傳播方式與效果,筆者探索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的西安民俗文化輸出渠道,從以下四方面展開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英語外宣翻譯路徑研究,以期提高西安民俗文化與新媒體文化傳播契合度,提升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培育與傳播的效度及力度。
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多媒體信息構建,吸引海外用戶的興趣
新媒體環境是一個更為開放的信息傳播環境,以文字等靜態方式呈現信息難以滿足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用戶的閱讀需求[3]。民俗文化英語外宣要求除了在語言層面做到精準翻譯外,還應借助新媒體優勢,運用圖片、音視頻和超鏈接等手段,將源語文化融入譯語,使具有鮮明特色的西安民俗文化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以保證文化適應性與審美有效性。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考慮到目標用戶的接受環境,在譯語中建構西安獨有的民俗文化身份,以提高傳播效果[4]。
例1: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它的成功給現代電影以很大啟發。皮影人物的制作非常考究。先將準備好的皮革,做成人的頭、四肢、軀干等模樣,再用繩索將其串起,用連杠連成一體,成為顏色鮮艷的人物形象。在演出時,用燈光照射在皮革做成的人物上,形成活靈活現的剪影[5]。
譯文:The shadow play is in fact the world’s earliest “movie art” with the accompaniment of human voice, and its historical success has given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movie. The making of shadow-play puppets requires choice materials and skills. First, donkey hide has to be found to make the heads, limbs and torsos of the human figures, which are then painted and connected into full puppets using thread and links. During the performance, light shines on the human figures, whose silhouettes are reflected on a screen [6].(有刪改)
首先語言層面上,翻譯時應充分考慮用戶文化背景,且譯文要連貫、地道。皮影戲的皮一般由牛羊皮或驢皮制成,因此翻譯源語中的“皮革”時應進行明晰化處理。其次,利用皮影戲和現代電影的聯系增強源語的可譯性,突出譯語文化特色。最后,在新媒體環境下,以圖片、視頻的方式進行皮影戲這一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傳播,關照用戶的期待與愉悅感,保證西安民俗文化身份的清晰度,強化西安民俗文化特點。
基于用戶閱讀習慣和期待搭建信息,消除海外用戶陌生感
西安民俗文化會給地理差異顯著的目標用戶造成認知困難,首先源語選材應從用戶熟悉的內容切入,用西方受眾熟悉的表述方式積極主動地“呈現”和宣傳文化,不露痕跡地“施壓”[7]。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應考慮用戶閱讀習慣,盡可能保持隱身,做到既能準確地傳遞源語語義信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民族色彩,達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對等[8],從而保留源語的風采和面貌,使譯語用戶與源語用戶獲得同樣的體驗。
例2:熟練的剪紙藝人剪紙的過程如同變魔術,他將一張紅紙在手上左疊右疊,然后用剪刀輕輕地剪幾下,攤開一看,就是一幅漂亮的圖畫。有的藝人根本不需要眼睛看,能在袖子里剪出漂亮的圖案來[9]。
譯文:A skilled paper-cutting craftsperson cuts paper into designs like doing magic tricks. A piece of red paper is folded and then cut several times, before being unfolded into an attractive picture. Some craftspeople do not even set their eyes on what they are doing; they can even place a piece of paper inside a baggy sleeve and cut it into a beautiful pattern [10].
本案例中源語選材從用戶熟悉的魔術切入,通過突出話語與受眾的相關性引發其興趣,在保留原作文化特色和滿足譯語受眾文化期待間尋求平衡[11],努力在內容和形式上與西方受眾的話語環境和接受環境建立認同[12]。在翻譯時進行意群切分,并根據用戶閱讀習慣在文本中進行主被動調整,使譯本視域盡量與目標用戶視域相融合,形成一個“擴大受眾視域的‘雙贏’互動過程”[13]。
按照目標用戶文化期待引入民俗文化傳說,關照用戶愉悅感
西安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對外宣傳時引入相應文化傳說可使譯者保持對源語文化的好奇心。民俗文化具有特殊性與獨特性,為了照顧目標用戶的閱讀期待與愉悅感,可在信息甄選時從海外用戶感興趣的方向切入,引入民俗文化傳說,滿足用戶文化需求。陳小慰表示,在文化對外宣傳翻譯中,為了有效影響受眾,產生預期效果,就要在選材、內容、形式與訴求手段上貼近受眾,貼近國外讀者的需求和接受習慣,使譯文話語具備喜聞樂見的特性[14]。
例3:每逢春節,西安家家戶戶都有張貼年畫、對聯的習俗。年畫起源于“門神”。相傳唐朝皇帝李世民有一天生病,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他便命令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全身披掛,站立宮門兩側,以求保護。果然一連幾天宮中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守門太辛苦了,遂命畫工將他二人畫成畫貼于宮門兩側,稱之“門神”[15]。(有刪改)
譯文:It is the custom for natives of Xi’an to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pictures and couplets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Pic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Door God. Legend says that Li Shimin (599~649), the Emperor of Tang Dynasty, often heard demons weeping and spirits crying in his dream when he was sick one day, making him fail to get to sleep overnight. For this reason he ordered two senior generals to protect him by standing outside the palace on both sides of the gate, then he slept soundly as expected. Not to make his men overworked, the Emperor ordered painters to draw the pictures of them two on the gate and named them Door God.
在本案例中,為了進一步增強目標用戶對西安民俗文化的興趣,筆者引入有關年畫的神話故事,娓娓道來。在新媒體環境下,民俗文化傳說的引入以視頻方式呈現可使西安特色民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文化身份更加明晰。筆者省譯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大將的名字,以譯語文化自覺的意識為本,減少譯文中非必要的異質成分[16],以降低用戶的認知負擔,關照其文化期待,保證民俗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此外,將“門神”譯為“Door God”,這種“存異”的處理方式可保留文化特色,促進民族文化間的融合,使得用戶體驗具有陌生感、新奇感的異域文化,感受別樣的文化魅力[17]。
文化補償,明晰語境,凸顯西安民俗文化特色
西安民俗文化的鮮明特色要求譯者在文化背景差異與認識結構差異復雜的情況下充分尊重用戶文化認知背景,重塑源語語義信息,補償文化信息的缺省,彌補文化意向的虧損,注重用戶閱讀體驗,以準確構建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形象,進一步推動西安民俗文化產業發展。考慮到目標用戶的文化背景和認知語境,為使其在理解譯文時付出有效努力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可進行文化補償,使語境明晰,以便用戶在眾多認知語境中尋求“最佳關聯”[18]。
例3:踩高蹺是一種群眾性游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19]。(有刪改)
譯文:Stilt Dance, is a popular folk activity.It is usually performed on festivals by a dancer walking on wooden stilts. In stilt dance, the performers, with long sticks fixed on both feet,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audience who thus must raise their heads or stand in a higher place when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20].(有刪改)
踩高蹺是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多在過年舉行。本案例中,直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會使這一具體文化意向模糊,對用戶造成認知困難,因此,以增譯這一有效文化補償手段進一步解釋高蹺的表現形式,利用人的通感,特別是形象通感傳達文化信息[21],同時用圖片、音視頻手段進行語境擴充,突顯西安民俗文化特色與民族文化身份。
為促進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與歷史英語外宣,更好地為西安民俗文化“走出去”提供語言解決方案,本文以認知翻譯學理論為指導,從不同維度研究西安特色民俗文化英語外宣翻譯,將認知與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從認知的角度探索認知的產物(即民俗文化),拓寬民俗文化翻譯研究視域,優化西安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策略,為民俗文化翻譯研究提供多層次、可操作的研究范式,推動該領域縱深發展,構建有效合理的文化產業推廣路徑。
筆者希望基于本文,可以促進民俗文化翻譯建設與發展,為西安民俗文化產業走出去提供更好的語言解決方案,進一步樹立西安良好的“文化古都”的城市形象與西安特色民俗文化形象,讓世界觸碰西安特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根脈,助推西安民俗文化傳播與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黃雪梅,梁慶福.民俗外宣英譯者身份的動態重疊[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6):39-44.
[2]何敏.新媒體下“中國英語”對文化輸出的影響及策略[J].新聞戰線,2015(06):157-158.
[3]陶全勝.新媒體下外宣網站文本編譯中的編輯對策研究[J].出版科學,2017,25(04):53-58.
[4][11][16][17]孫乃榮,史耕山.文化自覺視野下的民俗文化英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9(02):67-71.
[5][9]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6][10]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英文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12][13][14]陳小慰.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文化自覺與受眾意識[J].中國翻譯,2013,34(02):95-100.
[8][21]馬慈祥.民俗文化詞語的可譯性限度及其翻譯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03):109-111.
[15][19][20]栗景超,趙彩平.中國民俗(英漢對照)[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18]于潔,田霞.關聯理論觀照下的民俗文化的預設凸顯翻譯方法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0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