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典藏、陳列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傳承文明與文化的責任。現對新時代博物館宣教技術手段進行研究,從博物館宣教概述,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存在的問題,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創新途徑和技術手段的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博物館宣教工作中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及時調整和創新宣教形式,有利于提升博物館的發展水平,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縮短了人們之間的時空距離,還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對于博物館宣教工作而言,互聯網的發展也給其帶來了一些挑戰,人們無需到博物館就能獲得信息,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其前往博物館參觀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鑒于此,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積極應對新時代的挑戰,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創新宣教形式與內容,不斷更新工作理念,并利用互聯網技術采用各種宣教手段,實現宣教工作的良好開展,發揮好博物館的服務職能。
博物館宣教概述
(一)博物館宣教的內涵
所謂博物館,是指基于教育、研究和欣賞的宗旨,以收藏、保護的形式,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自然環境演變見證物的組織,具有非營利的特征。宣傳教育是博物館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宣教以藏品為基礎,通過各種手段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開展依托館內藏品,通過對藏品內涵、外延的發掘,向公眾講解相關知識和文化,從而提高公眾的綜合素養。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并非是博物館單向地向公眾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兩者的雙向交流,博物館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宣傳教育,寓教于樂。
(二)博物館宣教的特點
1.社會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宣傳教育有別于學校教育,其宣教對象是社會大眾,不受年齡、身份、職業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公眾可根據自身的興趣喜好,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這就需要博物館在宣教工作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使不同觀眾能自主選擇服務,為觀眾創造舒適的參觀學習環境及良好的互動體驗,讓觀眾從被動接受熏陶的學習模式轉化為主動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模式。博物館宣教人員應成為不同觀眾參觀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協助者,提升參觀學習效果,凸顯博物館宣教工作的社會性。
2.直觀性
從博物館名稱中的“博物”二字中,我們不難聯想到博物館宣教工作具有直觀性特征。博物指的就是博物館里各式各樣的藏品實物,藏品實物展陳外加實物輔助模型、場景復原、互動設施等手段,可以讓觀眾參觀學習時更加直觀,更加身臨其境。博物館宣教通過實物展陳,結合新媒體技術,讓實物的呈現更加立體鮮活,讓文物“活起來”,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及觸覺感官去獲取信息。博物館宣教帶來的直觀實物體驗效果是其他紙質媒介無法企及的,能夠讓觀眾參觀學習的內容在其腦海中形成更具象生動的印象。
3.趣味性
2015年,國務院針對博物館頒布了《博物館條例》,其中指出:“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這種情況下,博物館需把握好新時代行業發展的趨勢,運用好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宣教模式,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參觀需求,立足于自身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宣教活動,從而充分發揮博物館宣教工作“寓教于樂”的特性,凸顯其趣味性,增強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活力。
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對宣教工作投入不足
如今,國家鼓勵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旨在通過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但由于國有博物館基本屬于公益類的事業單位,其運轉模式和行政單位有不少相似之處,這使得一些博物館在管理運行機制方面不夠靈活,運轉經費有限。因而,一些博物館會出現“重展覽,輕宣教”的現象。從博物館宣教人才培養選拔方面來看,一些博物館存在宣教人員薪資水平較低、流動性大、工作積極性不高、專業素養不足等問題,從而出現“機械宣講,隊伍常新”的現象。
(二)宣教工作仍停留在傳統層面
由于一些博物館依然延續著以往的工作模式,對宣教工作缺乏深入認識,宣教工作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傳統層面,導致其宣教工作流于表面,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從宣教內容來看,大多數宣教工作僅停留在展覽及展品本身,缺乏對展陳內容的縱向延伸,通過相關展品宣教其背后蘊含的歷史故事時,缺乏對展品的橫向聯系。從宣教渠道來看,方式較為呆板、枯燥、乏味,仍沿用宣教員單一講解給觀眾聽的傳統模式,采用“聽—說”的灌輸方法,缺乏趣味性和交流互動。宣教過程缺乏有效互動,觀眾也走馬觀花式觀展,缺乏興趣和共鳴,使得宣講效果大打折扣。
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創新途徑和技術手段發展
(一)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創新途徑
1.活化博物館宣教模式
(1)建設數字博物館。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文博界就著手研究數字博物館,其不僅操作簡便、效率高,還能為解決博物館線下難題提供可行方案。一些中小型博物館由于硬件條件和陳列空間有限,館藏藏品無法一一呈現給觀眾。再者,一些博物館的館藏珍貴文物,由于對陳列環境要求嚴苛,往往難以進行陳列展示。而數字博物館建設能夠突破時空限制,以數字化和虛擬化的方式,更全面、有效地向觀眾展示豐富的館藏藏品。這樣既能更好地保護文物本體,又能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2)陣地宣講。在博物館的眾多宣講方式中,陣地宣講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手段,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教育宣傳的作用。例如,由宣教團隊深入學校、基層、社區開展宣教活動,宣教人員可以結合送展主題、內容及對象等,有的放矢地開展宣講活動,切實深入不同群體,保證宣講活動效果。(3)構建互動機制。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博物館宣教工作可利用新媒體優勢,設置互動性項目,通過與觀眾互動提升宣教活動互動體驗感,進一步提升觀眾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宣教效果。
2.重視宣教人才隊伍建設
(1)建立人才選拔機制。博物館應根據自身實際,結合博物館類型進行行業定位,在進行宣教人才招聘時,應遵循“任人唯賢,崗位相適”原則,并加大人才經費的投入,擇優選拔具備專業知識背景、宣教素養、親和力的人才。(2)建立常態化培訓考核機制。應在考慮宣教人員的知識背景和博物館實際工作情況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系統培訓活動。可結合新時代宣教工作特點和工作要求,對宣教人員從專業知識、儀容儀表、宣教手段等方面進行常態化系統培訓,提升宣教人員的綜合能力。同時,加強宣教隊伍管理,明確崗位職責,通過定期測試和考核的方式,檢驗宣教人員的培訓結果。(3)建立人才儲備制度。博物館可加強與社區、學校的合作,在學生、社工、志愿者等群體中挖掘宣教人才,建立人才資源庫,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的宣教人才資源。
3.升級文創產品
博物館文創產品帶來的文化消費既是博物館文化理念輸出的橋梁,又是公眾認可博物館文化創意的體現。而觀眾購買博物館文創產品可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文創產品消費使二者達到“互利雙贏”的效果。在文創產品研發過程中,圍繞其舉辦教育宣傳活動,既能使文物資源活化,又能豐富教育內容,使教育和娛樂融為一體,一舉多得。因此,博物館要重視文創產品的開發升級。以往的文創產種類品比較單一,不具備觀賞性。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相關行業的融合,社會各界提高了對博物館的關注度,使其更加重視文創產品的研發和升級,文創產品琳瑯滿目,文創產業呈現出喜人的發展態勢,各類文創精品逐漸走入公眾視野。如甘肅省博物館制定了頗具館藏特色的文創產品開發策略,依托館藏文物設計研發了以“綠馬頭套”“綠馬出行”口罩、“馬踏飛燕”玩偶等為代表的“神馬來了”系列銅奔馬主題文創產品,涵蓋創意玩具、服裝配飾、生活家居、學習用品及茶咖飲品等各品類上百款產品,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其“魔性”文創“馬踏飛燕”銅奔馬毛絨玩偶,一推出即登上微博熱搜,勇奪人氣收藏榜和銷量榜“雙料第一”,引起觀眾的廣泛關注。此外,博物館亦可利用線下體驗店、微店等形式,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進行文創產品的銷售,為公眾創設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形式。
(二)博物館宣教技術手段
1.傳統媒體
一直以來,博物館借助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開展宣教工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宣教作用日漸式微。鑒于此,博物館從業人員需勇于創新,利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協同媒體人創辦精良的電視節目。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煥發出新活力。例如,央視近年推出的《國家寶藏》節目,依托國家文物資源,融入娛樂元素,通過真人秀、舞臺劇、紀錄片等形式,生動演繹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在央視播出后,引發公眾追捧,并興起一陣“博物館熱”和“文物熱”。因此,在博物館宣教手段上,博物館和傳統媒體更應順應新時代觀眾的文化需求,適當融合當下的流行元素,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辦精良的專題節目,引導大眾走近文物的同時,喚起大眾對文物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亦讓傳統媒體在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中熠熠生輝。
2.新媒體平臺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廣泛普及,新媒體平臺得到了質的發展。與此同時,新媒體工具也成為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重要載體。博物館紛紛研發線上宣教模式,同新媒體平臺合作,形成新的宣教模式。比如,博物館可通過官方平臺發布信息,進行活動預熱,以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激發公眾的參觀熱情。亦可通過快手、抖音等平臺,打破空間、時間等方面的限制,由宣講員在線上直播或陳列展品,對活動、展品進行推介交流,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此外,博物館還可拍攝紀錄片、科普短片及宣傳推介短片等,將其上傳到博物館的自媒體賬號或分享至時下熱門的網站,公眾通過網址或網頁觀看視頻,進行在線互動,能夠激起自身對文化、藏品的興趣。總之,和以往的傳播方式相比,新媒體平臺的宣教效果更顯著。博物館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宣教工作,門檻和成本都比較低,特別是對于中小型博物館而言,新媒體平臺是開展宣教工作的較優選擇。
3.云展覽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北京故宮博物院便開啟了故宮數字化建設的探索實踐。而于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上線的“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初次提出了“云展覽”這一概念。該平臺的上線,為推動“中華文明+互聯網”發展與融合,推動我國博物館展陳傳播渠道和形式創新,實現跨館際的線上展覽溝通,提升博物館行業服務水平奠定了基礎。
目前,我國博物館的“云展覽”形式有以下幾類:其一,依托博物館現有藏品進行展覽,通過對藏品的測量、拍照等一系列操作,獲得相關數據信息,在網上對展廳進行“三維重現”虛擬展覽。其二,擺脫博物館展廳的桎梏,基于展覽結構框架,對展品的基本信息、文字解釋進行展示。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就是利用“三維重現”技術進行的全景虛擬展覽,其以緩慢的鏡頭向公眾展示展品,防止公眾在觀看時出現眩暈感。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特展,則是網展中的翹楚,其采用網展、全景漫游的模式,基于展品實體設計了虛擬品,突破了實體展覽的局限性。同時結合原本的展覽結構,科學地設計了網展。和實體展覽相比,網展既有實體展品的3D模型,還能通過精心設計動畫、頁面,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當前,國內博物館“云展覽”發展已初具規模。
4.VR技術和AR技術
VR技術是近年新興的技術,具有獨特的交互性與沉浸式體驗性。AR技術是VR技術的衍生品,可以為身處現實環境的觀眾提供虛擬場景和服務,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近年來,AR、VR技術被廣泛用于宣教領域,博物館、科技館在展示展品時,也會用到這些技術。例如,中國科技館在展示“天工開物”項目時,通過AR技術為參觀者講解該項目的科學原理,在虛擬環境中展示展品,讓參觀者邊游戲邊了解項目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在趣味游戲中進行愛國教育,并使其獲得更強的互動體驗感。
綜上所述,大數據、5G技術和“互聯網+”產業模式的迅速崛起,為博物館行業的良性發展帶來了契機。在此背景下,博物館應緊跟時代步伐,深入挖掘已有資源的獨特性。文章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在公眾各種需求日益增加的現階段,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當下的新型技術,都能用于博物館的教育宣傳活動中。同時,博物館還要時刻關注公眾需求,合理運用新興技術手段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推動新時代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雙.新媒體時代博物館宣教的思考[J].今古文創,2021(46):114-1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博物館條例[EB/OL].(2015-02-09)[2022-09-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7/content_5573725.htm.
[3]梁瑩.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現狀與創新途徑[J].文化產業,2020(09):112-113.
[4]洪秋月.探索基層博物館的創新宣教之路——以南安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04):54-56.
[5]陳冰.淺談新時代博物館宣教技術手段的新發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8):111-113.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