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場所,其教育能力的不斷提升對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具有重要影響,而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為博物館教育的優化和調整提供更多參考和幫助。現分析當今時代博物館教育面臨的新需求,討論信息技術如何與博物館教育實現深度融合,對博物館教育作出有效的優化和調整,提高博物館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播。
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正式公布了博物館的新定義,指出了博物館不僅需要收藏和保護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產物,同時也需要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將博物館確定為面向大眾的公共教育機構,更好地普及各種科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的素養并拓寬人們的視野,因此社會教育也成為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當然,博物館教育區別于學校教育,在博物館教育中,學習者可以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進行自主學習,沒有固定的程序和場所以及相應的教材。但是不難發現,現階段博物館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與預期目標仍存在較大落差,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而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為博物館教育的優化和改良提供了更多的幫助和保障。明確信息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分析博物館教育面臨的新需求,可以讓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博物館教育中,從而提高博物館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信息技術融入博物館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技術在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被迅速推廣、普及與應用,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效,現階段其已經逐漸滲透并應用于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個角落,為人們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以及生活娛樂方式的豐富提供了較多幫助。因此,不難發現,各行各業要想實現轉型和升級,在工作中融入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發展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博物館教育工作的落實也同樣如此。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讓博物館教育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效進行資源整合,提高博物館教育的有效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提升博物館教育的服務能力,更好地傳遞文化和知識。
博物館教育面臨的新需求
(一)多樣化的展品呈現形式
現階段,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技術,被應用于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各個方面,為人們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便捷的同時,也讓人們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選擇,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在落實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傳統單一的產品展示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學習需求,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讓博物館展品以更加生動立體的形象展示給學習者,讓學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以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二)強化學習者的共情能力
博物館教育更多的是涉及歷史方面的知識文化或產品,而所學的知識一旦與歷史有較大的聯系,就會導致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出現兩極化。一方面,歷史知識背后蘊含著較多的故事情境和極具個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歷史知識比較枯燥乏味,如果學習者只是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知識的學習,很可能導致學習者失去學習興趣,博物館教育也同樣如此。在新時代,要想讓博物館的知識更好地傳遞給學習者,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價值,就需要構建情境化空間,讓博物館教育更加偏向于積極的一端,通過情境化空間的有效設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強化學習者的共情能力,讓學習者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更高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進一步減少。傳統博物館大多數是通過引入模型或者歷史文物來展開社會教育的,這就導致博物館在文物存儲和展覽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成本。全息影像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以及其他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博物館在展品展示的過程中既可以營造情境化、生活化的空間形象,又可以減少成本,通過情景互動的方式提升學習者的觀感體驗,使學習者更好地感受歷史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三)個性化的信息推薦手段
博物館教育作為服務大眾的一種教育形式,在實踐開展的過程當中必須考量學習者的特征,而因為所面對的受眾范圍比較廣,因此學習者的個人能力素養、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博物館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有具體、鮮明且科學的教育流程、教學素材以及教學資料,在博物館教育中學習者學習的自主空間相對較大,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推薦,對博物館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協調是十分必要的。這可以讓學習者在學習需求得到有效滿足的同時提高學習體驗。博物館可以從學習者的興趣、愛好、目的、需求等多個角度著手,對博物館的知識和文獻資源作出科學調整,有效地解決學習者群體存在的較為復雜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博物館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分析
(一)自然用戶界面增強人機交互體驗
現階段觸屏手機、平板電腦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離不開的電子產品,相應的人機互動技術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完善和發展,自然用戶界面則是在此基礎上根據用戶實際需求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技術。所謂的自然用戶界面是指通過用戶的手勢、動作或者語言實現人機交互,繼而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對相應的信息作出有效的調取,滿足不同用戶在瀏覽信息上的個性化需求。
例如,學習者在實際應用自然用戶界面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圖畫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也可以通過觸碰、輕拍、猛擊等方式進行相應的操作,甚至自然用戶界面還可以識別學習者的運動軌跡以及聲音和情感。例如,在墨西哥藝術博物館中有75個牽線木偶,這些木偶雖然較為脆弱,但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察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單純地展示展品,學習者往往無法了解木偶運動的規律,同時也不了解這些木偶的特征,而如果讓學習者動手實踐操作,又很容易破壞牽線木偶,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墨西哥藝術博物館采用了動作感知技術,學習者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木偶的運動規律和運動狀態,實現虛擬操縱,既保護了木偶,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者的感官體驗。自然用戶界面的設計與分析,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習者在信息學習和調取上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讓展品的呈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提高了學習者的感官體驗。
(二)虛實融合,構建情境化學習空間
上文已提到,博物館教育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習資料都是與歷史相關的,但是因為不同時代人們生活的社會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所接觸到的技術產品存在較大差異,人們在歷史知識學習和感受上欠缺共情能力,因此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比較枯燥、乏味且無聊。博物館教育與學校的規范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習者的選擇空間相對較大,這很容易導致很多比較枯燥乏味的知識被人們忽視。人們在學習或觀覽的過程中會選擇性的跳過,這不利于博物館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為此可以通過虛實結合構建情境化學習空間的方式進行有效解決。
簡單來講,虛實融合構建的情境化空間是指在現實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的模擬,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實現感官聯動,達到情景再現的效果。例如,在倫敦人們可以通過Street Museum App調整攝像頭,了解該攝像頭攝影區域內各個時期的歷史情況,了解該地區發生的歷史故事和存在的歷史人物,實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有效銜接。通過再現歷史的方式讓文化傳播變得更具有趣味性,讓人們更愿意了解該地區的歷史知識。
這種技術不僅可以較好地提高博物館教育的趣味性。同時,這種技術的應用也可以較好地修復一些歷史建筑,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受政策、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歷史建筑受到了損壞,而該技術可以通過技術模擬的方式讓人們更好地觀察該建筑最輝煌時期的外在表征,提高人們的感官體驗;同時由于該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占地空間相對較小,對成本的耗費和對物質空間的依賴性也相對較小。
(三)個性化參觀導覽,賦能個性化學習
每個人因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成長經歷、興趣偏好、性格特點存在較大區別,因此在學習上的選擇和需求往往也有所不同,博物館教育作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考量面向的受眾的層次性特點,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賦能。
例如,有的國家在落實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會把學習者在不同產品面前停留的時間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在此基礎上通過程序設計和定位技術為學習者推送相關的信息資源。通俗來講,學習者在某個產品上駐足的時間相對較長,相應的App就可以通過定位技術判斷學習者對該項展品的興趣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推送相應的信息,引導學習者學習。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該項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例如在馬德里藝術館中,HPE公司通過定位技術和Beacons設備相融合的方式對該項技術做出了進一步完善。Beacons設備為藍牙設備,與移動設備系統相兼容,它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規劃學習者的學習路線以及補充相應的信息充,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幫助,實現個性化教育,讓每一個學習者在參觀的過程當中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
(四)信息化平臺擴大博物館教育覆蓋面積
從某種程度上講,博物館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教育,在實際開展的過程當中應當不斷地擴大受眾范圍,讓更多人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科學知識和藝術知識,完成知識的普及和推廣,進而不斷提升人們的整體素質,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因此,博物館教育更傾向于一種普及性教育。為了更好地發揮博物館教育的價值與影響,構建信息化平臺,擴大博物館教育范圍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現階段實施成本最低且實施效果最好的一種教育方式。相關博物館可以開設公眾號或者相應的網絡平臺,根據博物館本身的館藏,打造自己的特色平臺,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通過定期推送文章、圖片等多種方式,讓博物館教育工作更好地落實到實際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內部的展品和相關的歷史知識、藝術知識和科學知識。
在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博物館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在平臺建設上應當設置不同的板塊,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例如面向中小學生的板塊,應當根據館內館藏以及中小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對內容作出有效調整,這樣就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也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其次,在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應當開設更多小程序,以更好地提高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例如在面向學習年齡相對較小的學習者的板塊中,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小游戲程序來幫助學習者更好地了解相關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視頻或場景模擬等多種方法利用相應的程序來強化學習者的理解和感知。
再次,在平臺構建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突出自身特色,不同博物館因為館藏方向的不同,博物館本身的特色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突出博物館本身的特色,以更好地穩定受眾,讓學習者愿意主動打開相應的網絡平臺進行學習。
最后,博物館在平臺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發揮網絡的技術優勢,在立足于本館館藏資源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豐富App中的內容,避免館藏的局限性導致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收獲較少。平臺建設可以進一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了解相應的文化知識,提高博物館教育的影響力。
博物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是十分必要的,這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則可以為博物館教育工作的落實提供更多的幫助,博物館可以通過自然用戶界面增強人機交互體驗,個性化參觀導覽賦能個性化學習,虛實融合,構建情境化學習空間,信息平臺建設擴充博物館教育覆蓋面等多種方式,提高博物館教育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影響力,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許瑋.信息技術與博物館教育深度融合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07):116-118.
[2]徐露.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及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06):193-195+213.
[3]王旦,侯浩翔.核心素養語境下的數字博物館教育:理論概述與實踐路徑[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2,45(01):229-234.
[4]馬曉羚.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的探索研究——以“數字故宮”為例[J].今傳媒,2022,30(02):20-23.
[5]王海彬.開發博物館青少年課程——館校合作視角下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95-97.
[6]宋嫻,羅躒.博物館教育者的專業素質:特征與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6):119-128.
[7]馬生福.淺談信息技術在地學類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2(S2):93-98.
[8]周璟瑜.增強現實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2(S2):99-103.
[9]鄭旭東,李志茹.新興信息技術在場館學習中的創新應用:現狀、趨勢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6):5-11.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