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文化事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性和現代化的圖書館管理方式是促進知識管理發展的前提,應當引起管理者的重視。“知識管理”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有利于現代圖書館管理方式的變革。在闡述知識管理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強調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提出優化管理模式的策略。
當前,在信息化時代,圖書館管理重心已經告別了傳統的文獻管理,積極與知識管理方式進行融合,發展為現代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等。圖書館管理要想在互聯網背景下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有正確的指導理論,即知識學。知識理論與學科建設對構建圖書館的現代化管理模式至關重要,它不僅是大學圖書情報系開設的課程,而且還滿足了知識管理應用于圖書館和構建現代圖書館學整體學科的需求。因此,圖書館必須創新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圖書館知識管理概念簡述
目前,知識管理的概念眾說紛紜,學界對其定義和理解還沒有達成共識,但通過研究和調查,可以總結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依托信息技術把信息資源整合、轉化為知識內容的模式。而圖書館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這種信息資源高度共享、整合的理論與方法,將圖書館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信息和知識需求的同時,還改變了圖書館的功能和管理模式,構建了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不僅是圖書館資源的簡單共享,還包括信息知識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技術和圖書館文化。
知識管理概念應用于圖書館管理的策略
(一)堅持知識創新
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就是對信息搜集、整理、存儲、使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顯性知識的序化處理,即對信息資源的篩選分類、表序排列,建立規模化、系統化的知識庫,為用戶提供更快捷的信息檢索服務和知識庫資源調配服務。我們還可以看到隱性知識逐漸向“以人為本”方向發展,即強調人的價值,營造一種創新、交流、學習、應用知識的氛圍與環境。在館內建立激勵機制,培養知識型館員,加強人才庫建設,提升人才的核心能力,幫助其成為復合型人才,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1.顯性知識的創新管理
簡單來說,顯性知識就是“看得見”的知識,例如書籍、報紙雜志等記錄的知識,是人們可以進行共享的信息資源。
首先,館內知識整合。當前現代化圖書館幾乎都依托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將館內各種載體的文獻全部進行電子化和數字化管理,建立書目數據庫,形成一個知識庫,它是顯性知識的綜合,能夠為用戶提供直接有效的知識信息服務。如今,衡量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標準已不再是“擁有”的資源,而是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和大量網絡資源整合而成的“可訪問”的顯性知識。
其次,館外知識共享。對知識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僅憑圖書館難以滿足不同群體對知識的不同需求,因此館與館之間要開展合作,加強聯系,實現館與館之間的協同發展、信息資源互補。這其實是一種隱性知識的社會化,館與館之間共享工作經驗和技巧,互通有無,建立一個相互補充、利用、推動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促進信息資源共享體制的優化。例如,其他類型的圖書館和文化機構由于受到性質和社會職能的限制,沒有收集當地文獻的社會義務,通常沒有本地的文獻資源。而市(縣)公共圖書館經費主要來自地方財政收入,記載、保護、收集人類文化遺產是其重要職能,這種資源積累可以相對全面地體現當地文化。因此,市(縣)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積累工作是不可替代的。為了在地方文獻的收集與保存方面力求做到完善,2012年高臺縣圖書館正式建立了地方文獻館,近年來與全省范圍內的兄弟圖書館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每隔兩年就會相互交流捐贈,各個地、州、市、縣、鄉、村級地方史志,用以反映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圖書、報刊、會議收藏、文件收藏、年鑒、統計數據收藏、地名、地圖集、企業、機構、組織目錄等,市、縣、鄉(鎮)志和各部門編印的專業志(如工廠志、行業志、機構志、學校志)以及信息目錄,還有各單位編制的指標數據匯編和其他改革成果(如收集的歷史、地理、人口、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習俗、社會條件、科技水平等數據)。經過幾年的相互交流、資源互換和收集整理,高臺縣圖書館地方文獻庫的建設已經從無到有,從雜亂到有序,初見成效,初具規模。例如,CALLS就是促使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
2.隱性知識的創新管理
簡單來說,隱性知識具體表現為解決問題的新思想,以及對世界和文化特有的體驗與感受。這種形而上的意識觀念比較“私人化”,實現共享的形式還有待挖掘。
首先,構建學習型組織,加強技術經驗交流。為了提升館內人員的學習能力,要營造學習氛圍和舒適的環境,鼓勵館內員工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積累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使其成為更有能力的知識型管理人才。這是一種隱性知識的外化,以一種內部交流的形式要求館員圍繞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價值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并加以交流與分享,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其次,完善用人機制與分配制度。目前,許多圖書館仍然采用傳統的分配制度,即基于職稱的薪酬機制,不注重個人工作表現和貢獻。青年才俊受限于職稱資歷很難獲得相應的報酬,從而打擊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這種分配制度不僅難以吸引高水平人才,也難以留住已有的人才。所以,優化人才培養條件、改善薪酬分配機制勢在必行。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改革創新了分配制度,對館內內容實行精細化管理,設立崗位評估機制。在實際操作中,將崗位分為九個大類,每個大類又有若干子崗位。這種制度很好地改善了論資排輩的作風。
最后,建立知識共享激勵機制。一方面,隱性知識的“私人化”決定了它的共享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可以對主動進行知識共享的員工給予鼓勵和激勵,將其知識共享的貢獻作為晉升和獎勵的一個考核指標。另一方面,圖書館應注重挖掘和發揮員工的潛在能力,這有利于信息資源的互補交流。例如,江漢大學圖書館會定期召開部進行工作經驗交流會、圖書館學術研討會等,以達到促進知識信息交流共享的目的,并在會議中檢討和總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員工的知識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建立內部信息網,進而完善圖書館的知識管理體系。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以人為本”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打破了館內只注重藏書,忽略書本使用價值的傳統理念,在改革中更加注重館內個性化的服務體系,積極探索館內創新、管理、服務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更好地為人們提供服務,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首先,提高開放水平。《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是為所有人服務的,要做到取消種族、國籍、語言、年齡、性別等限制,向公眾敞開知識大門。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注重讀者自由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便捷性,公共圖書館應從根本上扭轉以藏為主的傳統觀念,讓讀者可以在館內任意閱覽圖書、報刊、視聽資料,取消特殊或另類文獻不能公開的限制。在館內裝潢上,閱覽室應采用開放式建筑模式,每個主題領域應清晰透明;在整體布局上,要充分體現書中有人、人置書海的氛圍。
其次,提供知識服務的前提是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微細的便利詮釋服務。“知識服務+以人為本”的模式,旨在加工館藏信息,使其形成新的且具有價值的“知識產品”。例如,江漢大學圖書館根據學校重點學科和專業設置了導航庫[8],例如病理醫藥、機械制造、文藝美術等,各學科導航庫鏈接了大量的相關網址,使學生在借閱圖書時還可以查閱已經整理好的相關資料,大大節省了檢索時間。
最后,提高館內工作人員“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提升高校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水平。在圖書館發展建設中,管理人員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圖書館發展現狀的管理規章制度,提高館內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以此來提高館內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服務性意識,更好地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
(三)構建數字化圖書館
首先,搭建信息交流平臺。互聯網的全方位覆蓋,使電子書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在圖書館資源收集管理中,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引進有助于圖書館發展的技術設備;還可以建立網絡圖書館,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需求查找書籍文獻;圖書館之間要加強跨館交流與合作,構建一個依托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的開放型網絡圖書館,實現圖書館資源共享。
其次,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除了保證圖書、期刊閱覽全面開放外,還需要收集和存儲高價值的圖像和文本、音頻和視頻、軟件和科學數據等,以便后續進行管理和研究應用工作,達到知識增值的目的。無論是圖書館的管理體系數字化建設,還是資料信息數據庫構建,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例如漢江大學圖書館的數字化館藏文獻,鏡像站點的建立等。
此外,要優化讀者對網絡信息的檢索、下載體驗感。圖書館的網絡信息非常龐大、復雜,因此技術人員要利用平臺、設備、技術等將網上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有序的組織,使之鏈接化,具有針對性。與此同時,將館內的信息資源按照一定的主題分類下載、保存,并對信息進行過濾篩選、分解整合,形成新的二次數字文獻,讓不同讀者群依據不同的搜索引擎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在整個開發過程中,信息技術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知識管理應用于圖書館的重要性
知識管理概念的應用能幫助圖書館更好地順應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其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改革管理模式,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需求,促進館內人才的綜合發展,使現代圖書館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方面,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的應用是圖書館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傳統陳舊的管理模式受到巨大沖擊。知識管理以一種新興模式指導圖書館從各方面做出改進,旨在將館內累積的知識資源與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結合起來,并在實踐中得到靈活運用。這對圖書館文獻組織與管理質量、信息資源檢索利用價值、館內服務效益等方面均有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知識管理也是圖書館創新管理和服務理念的需要。圖書館轉變管理思想,從經濟管理過渡到知識管理,將決策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有利于其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知識管理使圖書館館藏形式多樣,服務模式人性化,開放程度高;而且信息資源價值含金量高,網絡技術利用率高,有利于培養圖書館知識型人才,使其具備“廣、博、精、專”的能力,主動學習和進行經驗技術的交流,積極提升自己。
知識作為一種資源,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改變傳統產業的結構,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的應用是物質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過程中的必然選擇,對館內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鑒于此,文章深刻探討了如何將知識管理與圖書館進行高效融合,從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和潛力。在未來,知識管理系統的應用將不再僅限于圖書館,知識服務會在各行各業中發揮出它的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梅,魏豫州,胡云明,等.圖書館知識管理學科的構建——“圖書館應用知識學”構想[J].圖書館論壇,2011,31(02):169-171.
[2]孫素梅.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應用探討[J].蘭臺世界,2011(10):78-79.
[3]賈麗俠,白君禮,陳建文,等.課題制管理在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知識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106-109.
[4]高冉,茹海濤,卿蔚.知識管理在圖書館參考咨詢業務的應用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2015(03):89-92.
[5]王瓊.新形勢下知識管理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卷宗,2015(04):92.
[6]張娟.高校圖書館對知識管理的應用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08):133-134+137.
[7]郭慧爽.數字時代圖書館應用知識管理的探討[J].圖書情報通訊,2005(01):7-8.
[8]王真.關于知識管理在高校圖書館應用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5,25(02):61-63.
[9]梁奮東.深圳“圖書館之城”知識管理應用探討[J].圖書館論壇,2005,25(05):146-148.
[10]喬鴻,余錦鳳.知識管理在數字圖書館及企業應用中的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05,24(11):123-124.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