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群體智慧理論運用于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中,不斷完善閱讀空間的構建路徑,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閱讀服務。在簡要闡述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構建目標,從“優勢整合”“專業合作”和“跨界融合”三方面構建路徑,從拓寬宣傳渠道、挖掘用戶需求和健全管理機制三方面探討保障措施。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大眾的精神家園。它通過構建閱讀空間,不但有效體現了開放、公平的服務理念,而且還充分發揮了其自身獨特優勢,把館藏資源、閱讀價值拓展至更大的空間和更廣闊的交流平臺,進一步凸顯出服務價值。而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更為便利快捷的交互平臺,社會大眾可以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和虛擬性有效表達其主張與見解。群體智慧應運而生。群體智慧,簡單來說就是群體所擁有的綜合智慧或形成的智慧合力,是指由構成群體的個體提供自身的知識文化、技能經驗等,采取個體間協作、溝通交互、啟迪創新等共享方式,形成的優于個體的綜合智慧[1]。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圖書館服務理念的創新及用戶需求的改變,公共圖書館只有遵循人本理念,以用戶個性化閱讀需求為服務導向,把群體智慧理論運用于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中,不斷完善閱讀空間的構建路徑,才能夠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閱讀服務[2]。
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發展趨勢
從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發展歷程來看,其設計理念伴隨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從功能單一的靜態閱讀空間到功能復雜的動態閱讀空間,再到當下流行的泛在化閱讀空間,其發展趨勢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
(一)閱讀資源開放共享
網絡技術的更新換代為閱讀資源的網絡化與數字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能夠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數字化閱讀資源,引導用戶有效利用館藏資源,依據用戶個性化需求有針對性地實現高效閱讀,使用戶在多元化閱讀情形下打破閱讀物理空間的常規服務思維藩籬,轉變閱讀場景的情景設定,滿足用戶個性化閱讀需求[3]。同時,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的網絡技術,能夠更為精準地優化整合閱讀資源,通過為用戶提供對定制閱讀資源的有效訪問服務,輔助用戶精準傳播與共享閱讀資源。
(二)閱讀體驗多元呈現
用戶閱讀行為由紙質閱讀發展到數字閱讀,文獻載體的多樣化、閱讀工具的多元化,為用戶提供了不同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感受。在閱讀物理空間中,用戶能夠開展閱讀、瀏覽、交流等不同閱讀活動,在閱讀網絡空間中,除了開展閱讀、瀏覽、交流等閱讀活動外,還能夠進行下載、復制、評論等活動。伴隨網絡時代的不斷深入,用戶的閱讀形式也有了較大改變,從傳統的深閱讀、傳統閱讀,發展到現在的快餐閱讀、碎片化閱讀、泛在化閱讀,以及數字化終端的數字閱讀等,使閱讀空間展現出自由性、舒適性等特征,閱讀空間的界限日趨模糊,閱讀體驗多元呈現正成為目前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發展趨勢之一[4]。
(三)知識傳播智能體現
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構建,從提供閱讀物理空間到閱讀網絡空間,既有智能閱讀系統,也有滿足用戶個性化閱讀的個體閱讀空間,讓用戶閱讀行為不受時空限制,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是一個可以容納不同用戶群體、滿足不同層次用戶興趣愛好的公共閱讀區域,真正做到了“面向公共開放”。閱讀不再是用戶的個體單向行為,而是集環境感知、技術引領、閱讀服務于一體的多元交互行為[5]。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主要基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智能化設備的服務優勢,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知識傳播平臺,把閱讀資源、知識數據融入“線上+線下”學習環境中,幫助用戶構建從未知到已知的知識學習鏈。
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構建目標
建設閱讀空間是推進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的關鍵。對于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發展趨勢,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構建的目標是:通過構建多元化閱讀空間,推動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該目標可具體表述為:構建由文化管理機構主管、公共圖書館業務指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多元化閱讀空間建設機制,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獨特優勢與特長,通過群策群力,將群體智慧引入閱讀空間構建過程中,實現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為用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閱讀服務。
群體智慧主要有群體認知、群體協作和群體合作三種表現形式(詳見下圖),依據群體智慧的三種表現形式,目前公共圖書館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形成共識,發揮優勢。首先文化管理機構、公共圖書館、社會組織以及社會民眾等不同主體必須統一認識,閱讀空間的建設工作并非僅憑公共圖書館一館之力就能夠完成。不同主體在閱讀空間建設過程中的不同環節有不同作用,甚至同一工作環節在不同條件下,不同主體也有著不同的優勢與劣勢,因此閱讀空間的建設工作必須依據實際情況發揮不同主體的優勢特長[6]。二是科學協調,協同合作。在閱讀空間建設過程中,不同主體的作用發揮并非是穩定不變的,而是會在現實條件下依據實際情況發揮出最佳效用,因此一定要科學協調不同主體之間的問題,文化管理機構要進行宏觀調控,公共圖書館負責優化布局和具體落實,同時還要鼓勵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真正實現各司其職,各顯其能[7]。三是群策群力,致力創新。在不同主體參與閱讀空間建設工作時,必須要依據其自身獨特優勢,在“常規活動”中嘗試開展“創新行為”,針對目前不同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閱讀需求,以閱讀主題為切入點,創新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創新性強、內容豐富的閱讀服務活動。
圖 群體智慧的三種表現形式(作者自繪)
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構建路徑
(一)重視“優勢整合”,保障閱讀空間高效運行
公共圖書館要在發揮自身優勢功能的前提下,重視發揮社會各界力量,采取不同方式收集整合各種類型的閱讀資源,優化整合、應用創新不同類型的閱讀資源,樹立閱讀空間品牌,共建閱讀空間,以促進閱讀空間不斷向前發展。在建設過程中,應發揮文化管理機構的統籌規劃、公共圖書館的業務指導、社會力量的閱讀資源開發作用,同時有效引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其中。參與閱讀空間建設的社會力量,可以是企業、用戶、科研院校、出版社、數據庫運營商等,其中企業一般以冠名、出資、合作等方式參與,用戶一般以個人志愿活動方式參與,科研院校憑借豐富的閱讀資源、強有力的學術研究實力等優勢參與[8],出版社、數據庫運營商等一般結合自身優勢和社會需求參與。公共圖書館在經費、技術、設備、資源、服務等方面構建完善的基礎保障體系,保障閱讀空間高效運行。
(二)加強“專業合作”,打造特色閱讀品牌
公共圖書館構建閱讀空間要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既要重視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又要考慮用戶的個體化差異,既要滿足用戶的閱讀學習需求,又要兼顧用戶的娛樂休閑功能,并且還要考慮特殊群體的閱讀需求,科學合理地設計空間功能,最大限度構建多元化功能的閱讀空間。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加強與專業性的文化機構合作,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在為用戶提供優質、專業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也能為合作機構做宣傳,提高社會大眾對合作機構品牌的認知度,強化其市場競爭力。同時,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相關活動的開展,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圍繞智能、便捷、高效的閱讀主題,結合區域特色、風土人情等打造獨具特色的閱讀品牌,充分發揮其文化魅力,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有效增強對用戶的影響力[9]。
(三)強調“跨界融合”,構建新型閱讀空間形態
社會主體力量的參與,讓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模式日趨多元化,現有的合作模式有民辦公助、公私合營和公辦私營等,同時還在繼續探索嶄新的合作模式。社會力量憑借自己的獨特優勢,賦予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以不同的服務特色,使全民閱讀與休閑娛樂、書店、酒店、社區等業態實現跨界融合,進一步激發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活力。公共圖書館與各類社會力量合作,建設了一批集閱讀、交流、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閱讀區域,有的被稱為書咖、書坊,有的被稱為特色閱讀空間,還有的直接被稱為圖書館,無論名稱有何差異,規模有何不同,它們均屬于新型閱讀空間形態[10]。這些新型閱讀空間還會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讀書會、講座、見面會和簽售會等活動。
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保障措施
(一)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方式
轉變公共圖書館在用戶中的固有認知,樹立智能、高效、優質的新形象,是吸引用戶了解和認可閱讀空間的關鍵。圖書館要借助各種各樣的宣傳推廣方式,慢慢轉變用戶對公共圖書館的固有印象,靈活闡釋閱讀的現實概念和體驗模式,除了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主題報告會、交流會、研討會等活動之外,還要利用圖書館自身媒體加大對閱讀推廣工作的報道力度,有效發揮官方渠道的傳播力和引導力,進一步增強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社會知名度,進一步拓展閱讀推廣的服務區域,并利用圖書館網站、微信、微博等不同網絡平臺,有效發布活動資訊,同時還可以邀請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等擔任閱讀空間推廣大使,借助“名人效應”,利用“名人流量”,通過閱讀空間推廣大使與用戶的交流互動,吸引更多潛在用戶參與閱讀活動[11]。
(二)挖掘用戶需求,強化服務成效
收集整理與研究分析用戶的意見建議和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優化、創新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建設模式,讓閱讀空間對社會大眾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正向引導與積極影響。一是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分析技術,對用戶的閱讀資源使用情況、閱讀活動參與程度、閱讀行為規律等基礎數據進行全面收集整理與認真研究,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基本要素、服務內容、項目類型、服務流程等進行合理調整優化[12];二是有效探索以用戶參與為基礎的閱讀空間評價體系,設置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精準掌握用戶對閱讀空間的滿意度和認可度,把考核結果作為閱讀空間建設的重要參考依據。
(三)健全管理機制,促進持續發展
在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過程中,文化管理機構要履行管理公共文化服務資產的職責,規范和完善閱讀空間的管理機制,制定業務培訓措施和巡視制度,做好空間監管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的監管和評估,創新業務管理模式。公共圖書館要做好閱讀空間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制訂相關推優培養計劃,采取學歷進修、學術研討、專題講座等方式,做好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理論輔導和實際操作培訓的工作,有效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操作能力[13]。社會組織和公眾要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積極參與閱讀空間的建設工作,為閱讀空間建設“添磚加瓦”。以上種種措施,有助于促進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規范化發展,有助于推動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的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群體智慧的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運用群體智慧,群策群力,打破過去閱讀空間的單一建設模式,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建設盛景,有效促進閱讀空間的轉型升級,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閱讀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彤.基于群體智慧的圖書館文獻征集模式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01):70-72.
[2]]許歡.凝聚群體智慧 推動事業發展——2007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新年峰會綜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01):77-79.
[3]孫雪菁.公共圖書館共享閱讀空間的構建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12):39-41.
[4]張姝末,朱波,王颯.圖書館多元交互智慧閱讀空間構建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11):108-110.
[5]李娜娜,肖先沛.社會力量參與城市閱讀空間品牌化研究——以鄭州市高新區為例[J].圖書館,2021(08):57-63.
[6]葛智星.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城市閱讀空間的實踐研究[J].圖書館,2021(08):64-68+101.
[7]葉偉伶.社會力量參與閱讀空間建設的實踐解析——以柳州市圖書館“閱甫輕藝術生活空間”為例[J].圖書館界,2021(04):91-94.
[8]劉曉申.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閱讀空間建設的研究探討[J].辦公室業務,2021(12):156-157.
[9]鐘少薇.新時代公共圖書館構建新型閱讀空間實踐探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6):239-240.
[10]鄭莉珊,屠莉婭.新型閱讀空間:從端坐閱讀走向多模態閱讀[J].上海教育,2021(16):32-33.
[11]楊永.智能化時代的公共數字閱讀空間建設[J].圖書館界,2021(01):63-66.
[12]喻至勇,陶濤.基于SWOT分析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閱讀空間建設戰略[J].辦公自動化,2020,25(17):54-56+42.
[13]許健.公共圖書館共享型閱讀空間的構建與完善[J].圖書館學刊,2019,41(03):19-22.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