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引領各行業領域的深層變革。大學校園文化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了在新時代中持續發揮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保有強大的文化傳播動能十分重要,因此大學校園文化與數字化傳播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現以新時代校園文化發展面臨的新挑戰為著眼點,探索數字化傳播與大學校園文化相融合的實施路徑,從而為實現大學校園文化的高效傳播,達成思政育人目標提供一定參考。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據,我國網民規模逐年攀升,截至2022年6月中國網民數達到了10.51億。與此同時,“5G+”互聯網技術也賦能各行業領域深入開展數字化變革[1]。大學校園文化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大學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將各種數字媒介作為載體,以其方便快捷的屬性攜帶強大的傳播動能,但同時帶來諸多問題。在新時代,如何應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探索數字化傳播與大學校園文化相融合的實施途途徑,從而更高效地傳播校園文化,落實立德樹人的使命,是大學思政建設的重要課題。
大學校園文化與數字化傳播現狀
(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現狀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實施途徑,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對大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意義重大。在數字化時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一些新問題。其一,在各種信息相互激蕩、外來文化侵蝕的數字化時代,包括校園文化在內的諸多文化意涵面臨沖擊淡化的風險。其二,大學校園文化因長久積淀具有文化定勢,資源、語態更新乏力,與新時代信息傳播要求存在差距。其三,在新傳播樣態崛起時代,以校報、廣播、網站等為主要形式的校園輿論場式微,脫離學生視距焦點,傳播動能不足。其四,傳統課堂教學偏向單向知識輸送,缺乏學生主體意識及思辨能力的培養,違背德育目標[2]。
大學校園文化在建設和傳播上應重視上述情況,化危機為轉機,在數字化新時代尋求繁榮發展之路,真正實現以文化人,更好地達成思政教育及德育培養目標。
(二)數字化傳播在大學校園文化中的應用
近年來,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化傳播模式推動社會各界進行廣泛深入的革新,從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到學習生活習慣,乃至意識思維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新時代,大學生對數字化媒介的依存度很高,數字化傳播已滲透到大學教育的各個領域,實現了多面向的應用。在大學校園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數字化媒介提供了高效傳播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能??梢钥吹?,數字化在短時間的發展階段中已經迅速建立起多元立體的傳播渠道,使學生在接觸校園文化時更便捷、更及時,極大地拓寬了大學校園文化育人的實施途徑。大學校園文化傳播與時代需求的鴻溝,正通過數字化傳播模式予以彌合,賦予校園文化充沛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時代下保持繁榮發展的態勢,發揮強大的文化育人功能。
數字化傳播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一)變單向被動輸送為多元主動吸收
一直以來,傳統的校園文化教育比較偏重單方面的知識輸送,缺乏雙向互動和學生主體意識及思辨能力的培養,在本質上背離了德育目標,因而實施效果不理想。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深入發展,多元網絡信息以數字媒介為傳播載體參與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學生利用抖音、微信、QQ、微博等各種數字化渠道來交流溝通和獲取資訊,使得信息流動方向和路徑由原來單向被動輸送轉變為多元主動攝取,學生吸收文化意涵的主動性被激發出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符合文化培養目標。例如,微信能實現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內容的傳播,學生喜歡其便捷及時、生動形象的特征,也就更愿意主動吸收其中的內容[3]。對于在新時代成長的青年大學生而言,以微信等新興媒介為平臺開展校園文化傳播,加之得當的教育引導,相比傳統的文化傳播形式更具吸引力和親和力,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二)提高大學校園文化資源產出效率
傳統的校園文化資源大多依托紙面或特定空間,難以具備持續產出的能力,因而容易出現資源陳舊、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數字化載體對校園文化資源信息有更強大的承載能力,能夠通過在網絡空間的迭代傳播獲得無窮的資源持續產出效能。各類圖文影音資料通過鏈接的方式在數字化傳播媒介中互聯互通,呈現疊加的集聚效應。例如,抖音短視頻是以青年群體為主要受眾的互動型傳播平臺,不僅可以發布視頻內容,進行原創資源的產出與傳播,還能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進行良性的社交互動交流,增加了校內外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接觸機會,有利于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使大學校園文化資源在大學生群體以及更廣大的人群中進行裂變式傳播,極大地提高了傳播質量,豐富了校園文化資源內容。
(三)減小大學校園文化傳播屏障阻力
與傳統傳播方式使校園文化在學生群體中影響力逐漸下降不同,數字化新型傳播模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天然的親近感,與大學校園文化所具備的豐富性緊密貼合,表現出蓬勃的朝氣。數字化媒介適應碎片化、即時化的閱讀需求,克服了學習時空分散的壁壘,其閱讀形式易被更廣泛的大眾所接受。同時,在大學校園文化輻射引領社會價值的功能上,數字化載體更能助力校園文化向校外的傳播和推廣,塑造校園正面形象,使大學校園文化深入人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正是由于數字化傳播具有上述特征,在校園文化傳播中融合數字化手段,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消弭傳播的屏障阻力,使得校園文化的傳播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凸顯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大大增強了傳播和推廣校園文化的效果。
數字化傳播給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挑戰
(一)破除舊觀念,用好數字化載體的挑戰
當前數字化平臺在校園文化傳播方面雖有日漸增多的應用,但仍存在觀念滯后、主動應用意識不強、操作生疏以及相關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首先,一些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及操作模式難以轉變,知識的單向輸送習慣仍未徹底改變,學生主體地位仍未完全建立。其次,部分數字化平臺內容缺乏吸引力,只是作為校園文化傳播的輔助工具,其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最后,數字化平臺更新迭代迅速,未同步提高學生對數字化工具的實操運用能力,信息整合管理和個性化應用能力不強[4]。如何用好眾多數字化工具,實現校園文化的有效傳播,是大學校園文化教育者面臨的新課題。
(二)引領多元輿論,傳播正確價值觀的挑戰
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信息量呈級數增長的趨勢,種種價值觀念的沖撞對渴求新知識的大學生群體形成不小的沖擊。各種娛樂資訊、商業信息過度膨脹帶來的快餐文化容易使人喪失思辨能力,迷失方向[5]。部分學生在信息的選擇偏好上熱衷于娛樂資訊,而對社會政治時事方面的關注不足,且在多元發聲的網絡環境中容易選擇偏頗的價值立場。面對多元價值盛行的現狀,大學校園文化還未及時做出有效應對,在網絡輿情引導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校園文化如何與數字化并行發展,占據價值引領的制高點,是校園文化傳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溝通方式轉變,人際關系疏遠的挑戰
數字化技術打破了交流的時空屏障,在提供便捷性的同時也為傳統的人際交往方式帶來了挑戰。基于數字化平臺的校園文化傳播模式,使師生分離的遠程輸送成為可能。習慣在虛擬空間溝通交流、傳遞信息的青年學生,可能對面對面交流交流的形式比較排斥,容易產生脫離實際的意識思維,淡化人際間的感情,導致彼此之間產生交流障礙,久而久之會弱化人際溝通能力,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6],這與培養健全人格的思政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如何在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同時,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培養健全人格,是大學校園文化必須權衡的問題。
四、新時代下數字化傳播融入大學校園文化的實施路徑
(一)數字化工具融合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大學育人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只有與課堂文化教育相融合,才能在彰顯數字化傳播活力的同時,突出核心價值的重要地位,實現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標。探索數字化平臺與課堂文化教育融合途徑的關鍵是提升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數字化水平,培養一支兼具政治文化素養與數字化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校園文化教育隊伍,提高教師運用數字化工具教授校園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夠在教學實踐時主動挖掘與應用數字化資源,如開發新穎、有創意的課件,結合數字化技術不斷總結新型教學模式。還應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多元性、開放性,在給大學生輸送校園文化養分的同時,注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養成,將其傳播校園文化的角色從被動的看客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資源生產者、信息傳播者,以更好地傳播大學校園文化。
(二)數字化平臺融合傳統傳播方式
傳統的校園文化在一代代師生傳承中發展至今,以報紙廣播、櫥窗海報等為媒介,因其強制傳播的特性,為繁榮和發展校園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7]。數字化平臺的成熟應用,不應以完全摒棄傳統媒介為代價。應辯證地看待新舊更替,將數字化傳播的時效優勢與傳統線下傳播的文本優勢有機結合,雙效并舉地實現校園文化的高效傳播。一是傳統校園媒體主動尋求數字化工具,提升內容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增加信息的傳播效率。二是構建立體化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如建設校園文化專題網站,開設校園微信、微博公眾號進行訊息推送等,在繁雜的網絡世界中占據數字化育人高地,線上線下聯動,全面管理運營,打造高質量品牌,促進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式發展。
(三)數字化技術融合網絡監控管理
數字化時代的傳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每個參與的個體都可以是內容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面對龐大的信息體量,傳統的信息審核監管機制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而且幾乎不可能實施有效監控。建立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網絡監管機制,改變目前應對多元文化沖撞的慌亂局面,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迫在眉睫。高校應在有關部門的帶領下,制定數字化平臺管理制度,避免出現意識形態層面的風險,為激活大學校園文化數字化傳播提供頂層支撐。建立融合數字化技術的網絡監督機制,實施及時、精準的監督管控,強化校園文化主導地位,為學生構建健康的主流文化生態環境。運用流媒體數據傳輸和視頻監控的聯合技術實施網絡遠程監控,預防校園安全隱患,保護師生人身財產安全,營造安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8]。
(四)數字化資源融合大學內在精神
數字化是資源傳播的形式和途徑,而新時代大學校園文化的持續發展應堅持以內容為根基,結合大學自身特色和發展方針,利用圖文、短視頻、播客音頻等新媒體各自的傳播特色,打造精品內容,激發情感共鳴,營造愛校榮校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以校慶活動為契機,以校史為題材進行數字化內容的產出,在創作中汲取校園文化精神養分,增強校園文化向心力。密切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和時事新聞,進行針對性內容的原創,并在創作中結合網絡流行語等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話語體系,以體現校園文化的包容性。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創作為紐帶,向學生傳達校園文化的信息內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綜上所述,數字化傳播的發展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開辟了廣大的空間。在新時代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傳播工作中,數字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大學思政教育必須占領的戰略高地。大學校園文化與數字化傳播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大學生的德育目標,同時也具有輻射社會的巨大內能。大學校園文化應把握好數字化傳播發展的契機,用好這一新興傳播手段,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因此,在數字化傳播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者和傳播者應繼續深入研究數字化傳播融入大學校園文化的實施路徑,為大學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開創大學校園文化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2022-09-01].http://www.doc88.com/p-03473982557767.html.
[2]劉陽,陳韻.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路徑創新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06):87-88.
[3]曹婧.微信平臺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運用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20):41.
[4]周治,鄧朝輝,仇艷華.立體化微信平臺在高職院校黨員宣傳教育中的應用——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1(23):172-174.
[5]傅蕙君.建設大學校園文化提升文化育人能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21(08):136-138.
[6]樊楊梅.信息化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媒體路徑探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5(02):94-98.
[7]金紹農.繁榮校園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新媒體發展路徑[J].經濟師,2021(03):209,211.
[8]萬梅芬.基于流媒體技術的數字化校園文化設計與實現[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2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