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管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煩瑣、系統的工作,具體包括檔案的建立、收集、整理、保管等。檔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建設是檔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發展,為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開辟了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引領,檔案管理工作人員逐漸構建網絡檔案管理平臺,優化和促進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大數據技術為檔案管理、文化建設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發展契機,突破了傳統檔案管理模式的桎梏,推進了文化建設的整體進程。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大數據技術的不可控性,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所以當前相關工作人員要學會趨利避害,優化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使得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跨入新的階段,踏上新的征程。具體從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著手,闡述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改革發展的主要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劇烈的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檔案管理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服務,檔案管理工作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職責,它能夠很好地記錄過去,反映歷史,同時也能夠為未來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經驗指導和數據支撐。在大數據背景下,檔案管理工作也應該迎合時代的變化,順應時代的潮流,牢牢把握時代的脈搏,抓住時代改革的重大時機,加強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工作的創新力度,推進整體的創新進程。大數據技術的主要優勢能夠為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的良好發展、改革創新保駕護航,提升檔案管理的水平,豐富文化建設的內涵。
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檔案是一種最根本、最原始的記錄形式,作為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以及一種特殊的信息資源,其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檔案記錄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和圖片,還可以是雕塑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檔案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檔案的記錄形式更加豐富、充實、形象、直觀,包括音頻、影像等。檔案管理包括多個環節,即檔案收集、整理、價值鑒定、保管、編目、檢索、統計、編輯、研究、提供使用等,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必不可少。也正是因為多項工作內容之間的有機整合,才形成了檔案管理。檔案管理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它作為國家重要的文件信息系統,是整個社會信息的核心基石[1]。
在大數據背景下,新技術為檔案管理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使檔案管理呈現出更強勁的生命力。另外,可以將檔案原本的舊形式轉變為新形式,以大數據技術為橋梁,將紙質檔案、泥板檔案及石雕檔案等進行掃描,轉變為電子檔案,其在形式上發生了質的改變,讓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充實。這既能節省檔案的保存空間,延長保存時間,又能優化檔案的使用價值,整體上提升檔案管理水平和質量。
文化建設主要是指國家層面立足于整體和長遠發展,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統籌規劃、整體安排、長遠建設。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食糧,是國家建設的核心驅動力量,文化氛圍對提升社會整體的精神風貌具有直接影響。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給予社會民眾潛移默化的熏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高質量、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另外,文化建設也能夠推進檔案管理的新發展,提升其文學性和藝術性,豐富其內涵,以此使得社會文化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狀態。
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人員意識落后,素質有待提高
檔案建立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有效利用檔案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幫助和支撐。在傳統的檔案管理過程中,由于整體的模式比較落后,整個工作環節比較枯燥、乏味、無趣,人才的引進也相對困難,往往會降低人才引進的門檻。這說明參與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的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工作思維比較落后,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沒有有效銜接大數據技術來開辟新的管理、發展思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都以傳統形式為主,缺乏對檔案管理工作和文化建設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此外,部分工作人員沒有充分認識到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更多的是按部就班、機械重復地完成相關工作任務,而在這一過程中,人為因素造成資料的破損與缺失是不可避免的,這不利于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2]。
(二)管理模式與管理技術落后
當前,由于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信息素養不高,檔案管理缺乏技術和硬件設施的支撐,所以檔案管理工作主要還是以傳統的紙質管理為主。不可忽視的是,由于紙質檔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者管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偏差,就會導致檔案資料缺失、損壞。而對檔案進行數字化建設,則能夠有效避免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提升整體的管理質量。但當前檔案管理沒有銜接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加上檔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難以滿足時代對檔案管理的實際需求。這導致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出現了滯后性、落后性,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也隨之加大,整個工作進度變得更加緩慢。
(三)檔案管理缺乏有序性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不同的機構和組織也在發生顛覆性變革。有些部門的分工越來越精細,規章制度也越來越完善,但同時也對檔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如何使各個部門之間能夠有效分工、有機合作,有序、順利、穩定地推進檔案管理工作的新發展和文化建設工作的新進程,是目前工作人員亟須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大數據背景下,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的信息化建設著重強調相關檔案資料的統一調用,從而使基礎性的檔案管理工作更加規范、標準、科學、合理,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然而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則是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工作的基礎比較薄弱,各種資料的質量參差不齊,各類檔案之間的兼容性比較差,這導致檔案的數字化建設和文化數字化建設難以達到預期的標準[3]。
大數據背景下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的主要路徑
(一)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
很多檔案管理人員往往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檔案資料的“搬運工”,其實不然,檔案管理人員的工作內容遠不止這些。檔案管理人員在完成基礎性的工作任務后,還應該以創新的思維和獨特的視角加強對檔案管理工作的創新性研究,將工作的重心從“搬運工”轉變為“美化工”,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管理人才。
首先,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檔案管理的重要性。檔案管理工作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服務,檔案管理人員應該對自身的角色定位進行深刻的認知和領悟,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加強對工作人員崗位職能培訓,提升其信息素養。在大數據背景下,作為檔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員,工作人員應該具備較強的時代感覺能力、信息敏感度,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強化自身的新技能,提升信息素養,能夠運用自己的各項能力加強對檔案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創新,構建檔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并通過搜索引擎快速獲取一手檔案資料,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最后,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準入門檻。當前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復合型的高質量人才更能勝任檔案管理工作,所以檔案管理機構應該不斷引進更多高質量人才,為整個工作隊伍注入更多新鮮血液,融入更多的新理念、新模式,使整個檔案管理工作隊伍保持活力[4]。
(二)加強檔案的信息化管理
在大數據背景下,全面推進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硬件建設,另一方面要注重軟件建設。
當前檔案管理工作十分煩瑣、復雜的原因在于以管理紙質檔案為主,其數量過多,在整理和收集時非常麻煩。所以為了突破當前所面臨的管理瓶頸,打破傳統管理模式的桎梏,檔案管理部門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優化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加強檔案管理的數字化建設;檔案管理機構應該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加強檔案管理數據庫的建設。這可以使各個部門之間統一調用各種檔案資料,實現檔案資源的共享,打破各個部門之間的界限和壁壘,同時也能夠方便各個部門檔案管理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彼此之間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合理利用,以此探索出一條檔案管理數字化建設的新路徑。
在軟件建設方面,可以組建一批高質量的檔案管理人才隊伍,他們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比如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開發各種檢索工具,能夠快速、精準地找到需要使用的檔案資源,提高工作的便利性,讓整個檔案管理工作更具有活力、更加有序。
(三)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
建立規范的、科學的檔案管理制度,能夠為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提供行為規范指導。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檔案管理制度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調整,更好地滿足時代對檔案管理提出的要求。因此,加強對檔案管理制度的優化、完善、創新改革至關重要。比如檔案管理部門應該優化人才引進制度,在數字化背景下,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專業隊伍的構建。此外,還應該加強監督管理制度,對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檢查,并對具體的責任人進行問責。基于制度的支撐和引導,檔案管理人員之間可以有效配合,并進行及時調整,這有利于檔案管理工作進一步發展。
(四)提高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意識
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二者密不可分。檔案資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料,具有多元的價值和豐富的功能。然而很多檔案工作人員文化建設意識薄弱,導致檔案文化建設的進程相對緩慢,所以要從根本上改善當前的狀況,注重從意識領域進行轉變。當前檔案管理部門可以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文化建設意識的培養和引領,加強對檔案文化的宣傳力度,明確檔案文化的定位,開發檔案文化產品,讓檔案能夠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價值。
(五)加強檔案文化的建設力度
檔案管理和文化建設緊密相連,二者相互成就、相互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檔案資料能夠呈現出某個時期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格調,同時也對社會文化的整體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文化建設是檔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落腳點。而如何加大檔案文化建設力度,首先應該提升檔案文化的定位,奠定檔案文化的調性,加強檔案文化宣傳力度。檔案文化本身屬于一種靜態文化,如果不加以傳播、弘揚,就無法被廣大的社會群眾所知曉。所以當前相關部門應該借助大數據技術,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渠道、各類平臺,加強檔案文化介紹、普及與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檔案文化。同時在傳播檔案文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增強社會大眾的文化認同感,培養社會大眾的文化自信[5]。
相關部門則應該基于信息技術的優化運用,豐富檔案的內涵,優化檔案的形式,以文字、圖片、音頻等方式介紹檔案知識,使檔案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讓檔案具備更多元的文化韻味,提升其文學性和藝術性,以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擴大檔案文化的服務范圍,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六)重視檔案文化產業的打造
在檔案文化建設工作中,工作人員應該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強對檔案和文化產業的打造,以產品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進一步發揮檔案文化的影響力,讓檔案文化在社會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引領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一方面,工作人員可以從文化市場著手,構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拓展發展空間,加強對市場的分析,明確市場對檔案文化的需求,精準定位檔案文化的角色,奠定檔案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另一方面,構建數字化文化檔案,推進產業鏈發展,將其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背景下,檔案工作人員應該積極迎接挑戰,牢牢抓住機遇,優化檔案管理模式,加強文化建設力度,重視檔案文化產業的打造,開辟出一條更廣闊、更自由、更具有前景的檔案管理與文化建設道路,充分凸顯檔案的價值和優勢,以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曉.大數據背景下檔案管理與數字化建設思考[J].城建檔案,2021(11):64-65.
[2]任星.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檔案管理和數字化建設研究[J].蘭臺內外,2021(13):1-3.
[3]黃曉云.大數據思維背景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對策與建議[J].蘭臺內外,2019(28):11-12.
[4]張書文.大數據背景下檔案文化建設的創新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1):146+148.
[5]許紅婷.大數據背景下檔案文化建設的創新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7(S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