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熟,短視頻平臺的自媒體用戶規模占比越來越大,在社會輿論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短視頻自媒體的內容主觀意識強,傳播與技術具有強關聯性,因此信息經短視頻平臺加工后進行發布,其傳播具有圈群性,極易引起輿論影響。針對此種情況,從政府部門、短視頻平臺和自媒體用戶三個主體角度進行監管策略研究,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最終形成由政府牽頭,行業協調,自我約束,各負其責的短視頻自媒體新型合作模式,共同推動我國互聯網短視頻自媒體環境的良性發展。
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發展迅速,數字信息的傳遞可以依托數字信息技術和網絡社交平臺快速進行。通過移動終端和網絡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的個體可以進行信息發布、傳播、接收、加工,自媒體應運而生。2006年短視頻的興起,為公眾的信息接收、發布與傳遞帶來了新的平臺和新的傳播方式,短視頻用戶占比逐漸升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75億,占網民整體的94.5%;短視頻用戶規模為9.34億,占網民整體的90.5%[1]。因此,短視頻用戶規模龐大,對短視頻領域進行監管和有效網絡治理至關重要。
短視頻自媒體概念及其特點
(一)短視頻自媒體定義及分類
自媒體又稱為“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最早是由美國新聞協會媒體中心提出,該中心在發布的報告“We Media”中指出自媒體是大眾借助互聯網等手段,提供或分享信息的途徑[2]。這一界定是從傳播方式的角度進行定義的,其認為自媒體從傳統的一對一(電話、書信)和一對多(電視、報紙)的傳統媒介傳播方式變為了多對多的傳播方式。這一說法目前被多數學者所接受和認同,本文以此概念為基礎進行研究。
短視頻的問世和興起,使自媒體找到了新的發展平臺,短視頻與自媒體的結合具備眾多特點,也隨市場需求產生了多種分類。
運營方式可以分為個人運營、團隊運營。個人運營一般是指短視頻平臺的普通用戶,其無特定的目標,更新頻率與內容質量不穩定,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粉絲流量。還存在一種情況,即個人運營賬號作為團體運營賬號的初始狀態而存在,團體賬號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個人運營賬號獲取大量流量和關注之后,在此基礎上完善賬號,進行信息加工,最終創作出優質短視頻。團隊運營賬號是由自行組成的團隊組織進行經營,或是由MCN公司打造,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和創意支持,保障優質內容穩定輸出,投入經濟成本以獲取流量,最終實現商業化[3]。
從流量變現的角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流量變現的短視頻自媒體,可將其視為個人社交賬號,其互動分享頻率小,內容質量具有不確定性。另一類是有流量變現的短視頻自媒體,其具有吸引和變現流量的明確目標,會通過廣告電商、增加付費內容、個人IP打造、整合平臺資源、平臺分成等方式實現商業盈利[4]。因此在信息發布頻率、發布內容等方面都相對穩定,同時會及時更新社會熱點,或因為商業合作定向推送明顯或隱藏信息,以獲取相應的經濟收益。這類存在流量變現的自媒體用戶在粉絲數量、瀏覽量推送、評論互動上更為顯著,在言論引導和態度表達方面也更具有影響力,是監管主體方應關注的重要監管對象。
(二)短視頻自媒體的特點
經過分析,短視頻自媒體所具備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不對稱及經濟驅使下的內容主觀意識強
短視頻自媒體的主體為個人或者團隊,最顯著的特點是主觀意識強。在缺乏專業的角度和官方信息不對稱狀態下,他們有時不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是主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甚至因為利益驅使故意發布錯誤信息。以個人為主體的短視頻自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都是與自身主觀意識相契合的;以團隊為主體的短視頻自媒體雖然不是單獨一人,但由于團隊之間的成員具有密切的利益關系,目標一致,所以在信息的發布和處理上必然具有高度一致性,團隊成員人數并不能在信息客觀性上取得制衡,在信息源上可視為是一體化的,仍然具備較強主觀意識的特點。
2.信息的傳播與算法技術具有強關聯性
短視頻自媒體的信息大部分是通過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技術進行推送。短視頻平臺算法推薦的價值觀念六要素分別是用戶偏好、社交關系、公共議題、場景、差異化、平臺優先級[5]。在公共議題或社會熱點事件出現時,運行在短視頻平臺算法之下的視頻推送,會更聚集在公共議題和社會熱點上。用戶對相關信息的獲取會更即時密集,并根據社交關系進行圈群式的傳播。個性化推送會推薦用戶潛意識中更符合其觀看意愿的信息,從而削弱官方新聞構建社會現實的能力[6]。如果短視頻自媒體發布的信息錯誤,形成失范態勢,且未能及時進行監管和處理,錯誤信息就會裂變傳播,使不實信息泛濫,侵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造成一定的輿情和消極影響,嚴重時甚至會擾亂社會秩序[7]。
短視頻自媒體存在的監管問題
(一)自媒體監管的法規機制存在時間差和細化缺陷
互聯網管理的法律法規機制一直處于發展階段,但由于法律法規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其制定和完善一般出現于行為之后,而具體的監管法規制定滯后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導致兩者之間存在時間差,這使得在一些新的網絡平臺出現時,相關的法律法規不能即時作出相應的管理行為。我國在有關方面也制定了相應的互聯網管理條例,先后頒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8]。但我國互聯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具體細化方面仍然不夠完善,不能針對新興網絡社交平臺的特有性質做出相應的規定。例如,對短視頻的監管在各方要求和制度規定上還有待完善。現階段對短視頻自媒體的監管,仍然局限于政府負責網絡信息監管的部門宏觀運作和社交網絡平臺責任道德的自我管理約束,而沒有將監管工作劃分至具體的管理部門。
(二)政府部門監管介入管理存在技術性困難
短視頻平臺公司對App的運營都有自身的算法、數據記錄等機制,一切行動都會建立在平臺的數字技術和代碼編程上。這也是政府部門的監管介入存在困難的直接原因,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短視頻平臺的主體為平臺管理者和算法設計者,他們以數字技術為主要手段,使商業化的互聯網平臺在數字技術方面的更新和發展速度遠超政府部門;而政府部門的目標是非經濟性的,在數字技術方面的發展驅動力不足,技術水平與短視頻平臺難以匹敵,因此政府部門很難從技術手段方面剖析平臺方的行為是否規范。二是短視頻平臺的目標是盈利,其在商業化方面會對技術方面有嚴格的保密措施,防止商業機密泄露。因此短視頻平臺在政府部門介入管理時也會采取保密措施,對政府的監管造成“人為阻礙”。
(三)準入與審核機制難以嚴格落實
短視頻平臺追求的是經濟型利益和商業化發展,其將用戶數量、發布作品數、瀏覽量、轉發量等作為最基礎的指標,而忽視了平臺方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準入和審核機制的難以落實導致短視頻自媒體的專業度和嚴謹度下降。準入機制的放松,使得缺少新聞專業的博主也可以入駐,他們對熱點事件和信息不能以專業的眼光看待和評判,所塑造的虛假的“自媒體”形象會對用戶形成誤導。審核機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為博眼球、吸引流量的自媒體賬號隨意搬運不加證實的新聞信息,影響用戶的客觀思維。
(四)用戶自我監管意識薄弱
短視頻自媒體用戶的自我監管意識不足,不能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部分短視頻自媒體用戶為追求流量和熱度,隨意搬運未被證實的信息,甚至針對社會熱點編造虛假信息,故意做“標題黨”,缺乏應有的自我道德約束感和責任感。同時,短視頻觀看用戶的監管意識仍有待加強,在遇到有爭議的短視頻內容后,部分用戶不能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猜測性言論,甚至進行惡性評論互動,這樣的行為嚴重污染網絡環境,甚至會引發社會對立情緒,損害政府公信力,影響社會秩序。
短視頻自媒體監管策略
(一)提高政府的信息監管能力
1.增強政府信息實力
政府不僅需要提高硬實力,還要提高信息軟實力。一是完善互聯網基礎建設。政府部門需要加強互聯網基礎建設,建立完備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便于數字信息的存儲。對于有必要進行記錄的個人隱私信息,可以提供相應的存儲基建,這樣既能夠在事后及時追究用戶主體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用戶行為,又能夠避免平臺公司對個人隱私進行盈利性操作,從而保護公眾個人信息,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二是積極引進技術型人才。政府行政事務的特殊性使得體系中的信息化人才較少,積極引進技術型人才,為政府在互聯網管理中提供專業的知識支持和操作支持,完善信息管理系統,減少短視頻平臺和政府信息部門的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
2.建立專門的執法機構
為實現政府對短視頻自媒體有效的監管措施,應該成立專門的執法機構,并與相關短視頻社交平臺的管理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系,掌握一定的信息權限,在信息出現錯誤時能夠進行禁言、封號等處理,及時控制公共言論區,避免不良輿論的擴大。同時,在專門執法機構建立相應的信息存儲機制,對粉絲體量較大的賬號所發布的信息進行備份記錄,避免自媒體賬號刪除信息而逃避責任的情況發生,落實信息責任制,使短視頻自媒體用戶主體全面承擔信息的發布、傳播責任。
(二)完善短視頻平臺監管責任機制
1.嚴格準入管理
短視頻平臺作為短視頻自媒體的言論平臺提供方,應該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并對自媒體用戶進行嚴格監管。首先需要從源頭進行篩選管理。在準入方面,平臺需要規范注冊程序,登記必要的個人或團體信息,采取實名化管理,實現“有跡可循”。為保障言論自由權,可將實名化管理后臺化,平臺上不顯示真實信息,但后臺可追蹤相應責任。同時與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共同管理,保護個人信息不被商業利用。對于粉絲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并具有言論影響力的賬號實行重點監管,實時監督其內容發布是否符合規定,并做出積極及時的回應與處理。
2.平臺監管與志愿者監管相結合
短視頻平臺需要加強平臺審核與平臺監管機制,平臺審核過程中要重視特殊時期的關鍵詞與敏感信息,在篩選視頻的同時提高審核效率。暢通舉報渠道,鼓勵用戶對違規內容進行舉報,并對舉報結果及時反饋、迅速處理。同時,可引入志愿者監管機制,在特定的平臺上招募志愿者,通過對賬號的實名登記以及作品、評論記錄劃分信用等級,等級高者在經過程序審核后,可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志愿監督,在瀏覽視頻的同時對視頻信息進行及時監管,如此可以彌補平臺監管人手不夠,監管不及時的短板。
3.完善用戶自我監管責任機制
建立適當的用戶信用機制,對用戶在短視頻社交平臺上的言論發布做出明文規定,采取信用機制,若出現違規操作,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扣分,低于一定分值的用戶賬號采取禁言、封號等處罰,使用戶承擔其言論責任。對于嚴重違反法律,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用戶,及時掌握相關個人信息遞交至有關部門,使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外,可以將網絡行為信用與其社會信用相掛鉤,將機制與用戶的權益緊密相關,是對其承擔相應責任的制度保障,能夠有效約束用戶行為,追究行為主體的責任,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網絡環境。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短視頻自媒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其規模也在逐漸擴大。與傳統自媒體不同,短視頻自媒體發布內容的審核程序較少,主觀意識性強,傳播與技術具有強關聯性,因此短視頻自媒體的內容傳播會具有裂變性,容易引起輿論影響。因此,短視頻自媒體的監管需要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
文章主要從政府部門、短視頻平臺、用戶本身三個主體方面提出相應的監管策略。政府部門需要提升自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軟硬實力,完善信息化基建,引進信息化人才,解決與短視頻平臺信息不對稱而難以介入管理的局面;短視頻平臺需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準入和平臺審核方面進行嚴格管理,拋棄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社會責任的態度;短視頻自媒體用戶則需要完善自身信用體系,承擔相應責任,管控自身行為。這樣,在短視頻自媒體監管方面,形成政府牽頭,行業協調,自我約束,各負其責的新型合作模式,進行正向信息管理,共同營造健康良好的短視頻網絡環境,為維護社會安定秩序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2-02-25)[2022-08-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2]張彬.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傳媒,2008(08):76-77.
[3]陳興會.短視頻MCN模式的困境與突圍路徑[J].青年記者,2020(20):93-94.
[4]陳以平,商朝林,羅凡琳.淺析自媒體的盈利模式——以微博、抖音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4):186-187.
[5]溫鳳鳴,解學芳.短視頻推薦算法的運行邏輯與倫理隱憂——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02):160-169.
[6]張碩冰,藺會妍,龐明秀.短視頻自媒體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傳播,2020,12(18):173-175.
[7]林國棟.自媒體的現狀及監管對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3(04):94-98+105.
[8]郭元飛.論自媒體的概念、特征與監管體制[J].法制博覽,2019(2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