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各種歷史文物、資料收藏的場所,其本身的藝術氣息濃郁。如今,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多,有很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并了解歷史發展情況。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針對博物館文物保護要求提高以及來館參觀人員較多的現實因素,博物館應運用數字化技術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突出技術應用價值。
如今,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在精神文化層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文物保護是對各個歷史時期人類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文化載體的維護與管理。文物能讓人們更真實地近距離了解歷史。數字化技術能夠更好地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對博物館文化宣傳有積極作用,對博物館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
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應用數字化技術的重要意義
有助于拓寬文物展覽空間
不少人日常閑暇時間有限,并且受交通條件的限制,不能頻繁地到博物館參觀,欣賞各類文物,感受各類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有一些建筑文物,其無法在有限的博物館空間中展覽,不利于人們觀賞。博物館要合理利用資源,拓寬展品展示的空間。如今,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采用數字化展覽的形式,掃描并整理各類文物,將其上傳至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平臺,為廣大文物愛好者提供線上瀏覽服務。這種服務模式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還能加強游客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人們可以更自由、細致、全面地觀賞不能隨意觸碰的文物,感受文物的魅力。
做好各類文物的數字化存儲
文物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它是彌足珍貴的。如今,我國注重開發以及應用各類先進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文物在保存和珍藏的過程中,仍然會出現損壞。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應用數字化掃描技術,能夠達到文物永久存儲的目標,并且在日后的檢索以及調用環節中,各項工作的開展也會更加高效便捷。
實現館際間的文物資源共享
為更好地達成文物共享的目標,博物館要注重館際之間的合作。以往博物館要想借用其他博物館的文物,還需要上級審批,且手續較為復雜,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文物本身較為珍貴,為更好地保護文物安全,博物館通常不允許外借文物。與之相比,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快速搜集與文物相關的信息,并將其上傳至相應的數據庫中,這部分資料包含文物的照片、視頻、文本等內容,更便于館際間的文物共享。
從博物館發展的層面來看,建設智能化的博物館能夠為大眾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提升大眾的觀展體驗。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博物館要提升服務管理水平,注重各個階段的運營管理,進而促進自身發展;建設智能化博物館,為實現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奠定堅實基礎。
博物館文物保護實際情況
缺乏專業人才
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具備文物保護、管理等相關專業的知識,同時工作人員要了解文物特點,具備自主判斷能力,這樣能夠避免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出現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工作人員發現文物損壞時,要積極采取管控措施,保護文物。但是,不少博物館都存在文物保護與管理專業人才缺失的問題,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有不少非本專業的編制人員,或者是臨時被派到博物館工作的人員。
管理制度不完善
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系統性較強的工作,工作內容并不局限于文物搜集、存儲、展覽等相關工作,還有注重文物保養、修復以及存放管理等工作。現如今,博物館在文物管理階段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一方面,管理員不能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工作范圍。一些管理員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消極倦怠、投機取巧等問題,不利于博物館文物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少博物館在文物保護以及開發管理期間,缺乏科學規劃管理,進而影響文物保護的科學性、整體性、連續性,這對博物館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此外,由于基層工作人員對文物保護的了解較為片面,在搬運文物時,可能會造成文物損壞,且文物損壞問題出現后,相關工作人員往往不能及時處理。
開展數字化文物保護要注意的問題
要立足于實踐開展相關工作
在數字化文物保護階段,工作人員要認識到這項工作與傳統博物館發展、運營模式的差異性。在文物保護階段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會對博物館工作產生極大影響。由于不同博物館的發展情況不同,因此具體的工作具有差異性,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時要考慮現實問題,根據不同地區博物館的特色,以及當地的經濟、科技發展情況,建立相應規模的文物數據信息庫。在文物展覽、保護階段,工作人員要對文物目錄做好清晰的劃分。
圖1 (作者拍攝)
構建文物展覽網絡平臺
在數字化管理階段,博物館要針對文物的文化屬性展現自身的特質,為參觀人員帶來更豐富的觀賞體驗。在構建文物互聯網展覽平臺時,要注意展覽平臺的設計,保持整體的美觀,這樣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去欣賞與感受,也有助于擴大博物館的知名度。
在創建平臺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視頻、音頻以及圖片等形式,展示博物館文物文化特色,這樣觀賞者能夠全方位地觀看文物,感受文物的內在關聯性。在創建平臺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廣泛采取民眾意見,與民眾進行溝通,結合實踐要求,做好網站的建設與管理,做好歷史文物的文化信息宣傳管理工作,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進而達到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目標。
圖2(作者拍攝)
確定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要點
數字化技術用于文物保護所涉及的范圍較廣,且面臨的現實問題較多。所以文物管理人員要明確數字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做好有秩序、有針對性的分類管理。從博物館數字化保護實際情況來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有兩種形式,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其一,做好博物館文物數據采集管理工作。工作人員在了解文物特點之后,做好數據編排、填充、搜集管理等工作。信息采集主要包含文字信息采集、實體圖像采集等工作。文字信息采集階段,對于不同文物要使用不同的掃描設備。實體圖像采集階段,通常會使用高精度的三維掃描儀,以及3D自動成像系統,完成文物外觀相關數據的采集。文物數量少且十分珍貴,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數據信息采集階段,要將文物安全作為核心工作。
其二,處理各類文物數據信息。在采集完數據信息之后,要做好細化處理,要將優化之后的數據信息上傳到管理系統中。這樣不僅能夠達到各大博物館文物資源共享的目標,而且也有助于文物傳承、傳播,能夠更好地實現文物保護的目標。
構建歷史文物數據庫
文物數據信息整理,是博物館歷史文物數字化建設階段不能忽視的重要工作。在文物數據整理階段,工作人員要更加細致、熟練、謹慎,在了解文物歷史背景、應用價值的前提下,結合博物館的實際需求,構建一定規模的歷史文物數據庫。要想提升數據庫的安全性,就要加強網絡安全管理。數據庫管理人員要采用因地制宜的管理方案,實現文物數據的妥善存儲。
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的措施
在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階段,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是做好數字化、系統化管理的基礎條件。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能夠彌補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不足,降低館員的工作壓力,而且能夠促進文物信息的共享以及互動,為后期文物的保護以及修復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
博物館要建立數字化管理系統
各地的博物館要建立數字化管理系統,注重管理系統的服務升級。做好相關文物、圖片、視頻等的信息存儲,并做好備份管理,確保文物資料能夠長時間地保存。在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中,要注重為大眾在網絡平臺上查詢信息提供便利,快速更新館內資源,優化館員服務管理模式。
在博物館數據庫建設階段,要應用內部統一管理的模式。因為文物數據庫中包含關于文物特征的文字描述,還有圖像資料、保養方案、存放方式等更細致的信息。按照博物館工作要求,可以對其進行分類存儲,這樣能夠更好地為文物研究提供參考資料。此外,還要做好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權責劃分,使其更好地開展工作。
博物館應用數字化技術會對其原有的文物管理模式產生影響。所以領導層不僅要考量館內文物情況,還要結合博物館經濟水平、科技條件、服務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做好館內藏品的特色服務管理,確定博物館發展規劃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文物數據庫,做好文物展覽、管理以及保護等相應的工作。經過文物管理制度的調整以及優化,能夠更好地發揮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應用高新技術提升人們觀賞體驗
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數字化博物館,及時展出文物,不僅能夠給人們提供良好的觀賞服務、觀賞體驗。還能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整體質量。博物館在舉辦科技展覽期間,要做好文物特性分析,可以應用真空、密封等技術,完成對文物展覽環境、平臺的管理;應用科學技術,做好對文物展覽的采光、溫度等的管控,盡可能地減少其給文物帶來的影響;借助三維掃描技術,制造虛擬圖像,營造出富有特色的觀展氛圍,使受眾獲得良好的觀賞體驗,促使其逐步樹立文物保護的意識。
圖3(作者拍攝)
文物修復階段應用數字化技術
文物修復是博物館日常工作的重要環節。一些文物在保管階段,由于技術方法不合理,可能會出現文物損壞的問題;還有一些文物在收集時就出現了損壞問題。所以相應的專家以及工作人員要做好文物的還原、修復等工作,以便于后續歷史信息研究等工作的開展。
例如,在發現遺址之后,會出土很多陶瓷殘片。陶瓷殘片的搜集整理、清洗復原階段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傳統的陶瓷修復方法效率較低。應用數字化技術,做好陶瓷殘片的編碼,借助三維掃描技術,完成陶瓷殘片的編碼處理,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完成圖像信息的錄入;而后用專業化的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殘片的拼接處理,確定計算機模擬方案之后,采用合理的修復方式,完成文物的修復以及還原。這種數字化的工作模式能夠提高文物修復的工作效率。
計算機技術以及圖像處理技術還能在零散文物殘片修復階段發揮作用。所以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前期要做好文物殘片的甄別以及篩選工作,然后應用數字化技術與傳統修復方式結合的文物修復模式修復文物。這種工作模式要使用一系列的專業設備,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所以其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大范圍推廣與應用。
注重文物全流程的保護
在文物運輸、存儲、展覽、養護、信息整理等各項工作中,無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管理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會損壞文物。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文物的全流程管理,進而達到保護文物的目標。在文物展覽以及運輸管理期間,可以應用環境模擬以及數據測算等技術,如果出現問題,要及時進行盤查并處理。
要建立起完善的應急管理模式,加強文物的保護管理。這種全流程的保護形式,能夠在文物展覽、運輸管理期間更好地保護文物。博物館可以使用監控設備、定位技術,做好文物展覽、運輸的全過程監控管理,完善報警系統,做好對靠近文物的相關人員及其隨身物品的檢測,及時反饋危險信息。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借助現代技術,公共服務能夠更好地開展。為更好地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字化建設等工作。在文物保護以及管理層面,要考慮現實因素的影響,建設功能更加完善、更為安全的數字化保護系統。這樣能夠更好地保護文物,為博物館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祖亮.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思考——以煙臺福建會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2):148-150.
[2]高昕妍.專題片在博物館工作中的應用——以《文物操作規范》系列專題片為例[C]//北京數字科普協會.2019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19:48-56.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