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了極大沖擊。作為媒體行業史無前例的媒介變革,媒體融合為媒體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現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分析廣播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現狀,以及廣播新聞在節目定位、傳播主體、節目質量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使用先進設備、提高節目質量、增強節目互動性等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旨在創新傳統廣播新聞傳播的方式,更好地擴大廣播新聞節目的受眾面。
新形勢下,我國廣播新聞節目進行了升級和轉型,不斷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向智能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媒體融合改變了群眾獲取新聞的方式,也為廣播新聞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動力。在媒介融合視域下,自媒體平臺快速發展,拓寬了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強化了群眾的互動體驗,使群眾可以利用移動智能終端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新聞,滿足了群眾在快節奏生活中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也讓新聞內容更加符合社會大眾的審美和認知。而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對廣播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廣播新聞從業者要認清自身發展路徑,創新工作方法,明確新聞工作要點,積極拓寬廣播新聞的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找到廣播新聞傳播的新路徑和新方向,從而促進廣播新聞行業快速發展,擴大廣播新聞行業的市場份額。
融媒體時代下媒體行業的發展特點
傳統媒體與多樣化新聞媒介融合度提高
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正在積極轉型和升級,逐漸尋找多樣化的新聞傳播方式,創新新聞傳播渠道。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移動智能終端不斷普及,群眾通常會使用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獲取最新信息,進行信息傳播、實時互動和評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運營商也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構建起規模較大的互聯網音頻平臺。通過構建先進的新聞傳播平臺,加強廣播新聞節目與群眾的互動,讓群眾能夠在新聞傳播平臺上討論交流,與此同時,大量傳統媒體入駐網絡平臺,增加了新聞媒體的多樣性。
此外,在媒介融合視域下,我國傳統廣播新聞傳播方式受到了巨大挑戰,廣播新聞從業者需要在新形勢下根據新的社會環境,創新新聞傳播方式,積極尋求新聞傳播方式的轉型和升級,并融入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的優勢,在發展和推送過程中不僅不拋棄傳統的受眾群眾,還能根據目前的目標群眾市場,進行新聞傳播方式的優化和升級,繼而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形式,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服務,并逐步擴大廣播新聞傳播的市場,提高廣播新聞媒體的市場份額[1]。
新媒體新聞發展速度加快
近幾年,我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互聯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廣,人人都可以成為社會新聞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最新的社會新聞,并通過短視頻、音頻文字等形式進行社會新聞的報道和社會新聞信息的記錄。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對新聞信息量的需求,但卻使傳統的廣播新聞傳播方式面臨嚴峻的挑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88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698萬,占網民整體的75.0%。并且,新聞用戶規模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傳統廣播新聞搶占市場份額。
因此,廣播新聞媒體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需要仔細分析目前的社會環境,積極采取優化措施,對傳統的廣播新聞傳播方式進行創新,并挖掘潛在的廣播新聞用戶,擴大受眾面,開發新的傳播內容,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從而提高廣播新聞的收聽率,更好地促進廣播新聞媒體轉型和升級,提高群眾對廣播新聞節目的忠誠度。
廣播新聞傳播渠道日益增加
在新形勢下,群眾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獲取最新的信息,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制造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廣播新聞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廣播新聞的傳播渠道日益增加,市場潛力也有所增大。我國大部分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大多數家庭都有汽車,過去,廣播新聞行業會將汽車的車載場景和車載廣播作為新聞傳播的途徑;而在目前的汽車上,除了廣播新聞之外,短視頻和視頻媒體也充分融入廣播之中,使廣播發揮了其既有的優勢。基于此,廣播新聞傳播的工作者要想占領車載媒體的市場份額,就需要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廣播新聞與新媒體融合,進一步擴大廣播新聞傳播的方式和渠道。廣播新聞傳播行業需要重視車載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改造和升級,播報最新的廣播新聞,以便汽車用戶能夠在行駛的過程中,及時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從而滿足汽車用戶的實際需求,同時讓其感受到新媒體的便利。此外,目前我國家用智能音箱不斷普及,群眾可以通過家用智能音箱收聽廣播新聞、獲取音頻等。群眾只需要對著智能音箱說出語音指令,智能音箱就可以播放對應的音頻和新聞,操作簡單,新聞傳播迅速。
上述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廣播新聞傳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廣播新聞從業者要立足于社會環境,創新廣播新聞的播報方式,通過音頻的形式進行廣播新聞的快速推廣。
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發展面臨的問題
內容與廣播節目定位不符
新形勢下,我國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多元化,他們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之前新聞信息匱乏的局面,但同時,網絡中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負面信息及虛假信息,這些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群眾的判斷[2]。
在制作普法類節目時,本應主要講解有關法律的最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法律知識。但在部分法律節目中,工作人員在講解完案例后,只會單一、機械地講解我國的法律條例,使得節目內容過于枯燥,難以吸引群眾的關注,同時,節目內容不夠充實,缺乏情感與深度,難以與群眾形成情感共鳴,影響了觀眾對節目的忠誠度。因此,廣播新聞傳播行業的工作者要從整體出發,明確廣播新聞節目的節目定位,并根據節目定位,充實節目內容,創新新聞播報方式,形成獨特的廣播特色,以吸引更多群眾關注。
廣播新聞傳播主體專業素養較低
人員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因此,廣播新聞傳播主體的素養,也會直接影響廣播新聞節目的收聽率。盡管許多廣播新聞節目的主持人身經百戰,有許多工作經驗,但近幾年新媒體快速發展,許多廣播新聞節目處在轉型升級階段,部分主持人未能跟隨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步伐,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廣播新聞節目的發展,阻礙了廣播新聞節目擴大受眾面的步伐[3]。
廣播新聞缺乏互動性
廣播新聞與新媒體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后者能夠以各種渠道與受眾進行溝通與聯系,互動性更強。而許多廣播新聞節目只在車載媒體中進行播報,受眾面較窄,互動性較差。與此同時,許多廣播新聞節目缺乏連貫性,受眾在結束收聽后,不能在網絡以及廣播平臺中找到相關內容深入了解,造成受眾的體驗感較差,使受眾無法真正與廣播新聞形成互動,導致群眾的黏性降低。在新形勢下,廣播新聞節目的制作標準越來越高,受眾面卻越來越狹窄。如果難以形成互動,就難以使群眾對廣播新聞節目產生歸屬感和親近感,廣播新聞也就難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市場份額。
此外,廣播新聞節目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沒有跟隨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步伐,設置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定期進行節目內容的回顧和收集,導致群眾對廣播新聞節目的依賴度較低,與群眾的黏性較差,從而影響了廣播新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發展的有效措施
確保內容與廣播新聞定位相符
新形勢下,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廣播新聞節目的制作技術和播報手段也不斷優化升級。為了有效促進廣播新聞發展,應當在積極運用各項技術的基礎上,確保廣播新聞內容與定位相符[4]。
首先,廣播新聞在內容的選擇上,要堅守廣播新聞的職業道德底線,嚴格保障廣播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在制作節目時,也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區分,形成鮮明的特色,明確節目定位,同時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以防出現問題,影響廣播新聞節目后續的推廣。
其次,廣播新聞從業者要充分利用移動智能終端,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建議,并結合其建議,考慮是否需要調整節目內容。廣播新聞從業者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需求,對新聞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在線推送和傳播,同時充分利用融媒體優勢,大力推廣廣播新聞,在確保自身定位與內容相符的基礎上,讓群眾能夠隨時隨地利用手機或智能終端獲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廣播新聞,收聽廣播新聞節目。
上述措施不僅能為群眾帶來更多便利,還能有效擴大廣播新聞的受眾面,增加受眾對廣播新聞的忠誠度,擴大廣播新聞的影響力,從而有效促進廣播新聞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我國某廣播新聞電臺,在新形勢下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通過移動智能終端,進行了網絡軟件的研發,使得群眾登錄軟件就能收聽最新的廣播新聞,同時,受眾還能通過軟件,對廣播新聞的內容與定位等提建議。
提高廣播新聞傳播主體的專業素養
為了有效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在制作新聞內容時,要注重提高新聞內容的互動性,可以主動邀請當地的群眾或有影響力的嘉賓進行互動。這種形式本身能夠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也能加大新聞節目的深度。但受制于音頻形式,廣播新聞節目實際的播出效果可能會與預期的效果不符。此外,部分被邀請的群眾,并沒有經過專業的口語訓練,在實際播報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普通話不夠標準以及口音過重的問題,甚至會出現用語不規范的現象,從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進而導致受眾在聽到不恰當的語句或詞語時,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和抵觸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阻礙廣播新聞節目的發展。
增強廣播新聞節目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傳統廣播新聞節目以音頻為主要播報載體,傳播者與制作者的互動較少。當時,社會群眾甚至不能對廣播新聞的內容進行評論,也不能與其他收聽者進行深度探討,只能單一、被動地接收信息,這影響了新聞的有效傳遞。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群眾對新聞互動性的要求較高,這就需要廣播新聞媒體與時俱進,以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創新廣播新聞節目的播報方式,增強廣播新聞節目的實時性和互動性。同時,廣播新聞節目的制作者也要緊跟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在網絡上建立網絡論壇和開通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為受眾提供互動平臺,方便受眾將自己的想法及時發布在網絡上,令受眾與廣播新聞節目制作者和其他受眾進行及時溝通,讓制作者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能夠針對廣播新聞內容進行實時的互動,從而增強廣播新聞節目與受眾之間的黏性,提高受眾的忠誠度。
此外,廣播新聞媒體要想在新形勢下提高與社會群體的黏性,就需要及時關注互動評論區域中的內容,密切關注評論互動內容,并對有特色的評論進行針對性的回復,并結合群眾所提出的意見,對廣播新聞的發展模式以及新聞內容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改進,從而不斷提高新聞質量,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走向,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廣播新聞從業者的專注度,真正體會到廣播新聞節目的親和力[5]。需要注意的是,在廣播新聞輸出的過程中,為了起到輿論引導作用,廣播新聞還需傳遞正確的理念與價值觀,通過與受眾的溝通與聯系,讓受眾認可廣播新聞,擴大廣播新聞節目的受眾面,真正實現廣播新聞節目創立的初衷。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已經進入融媒體時代,而媒介融合是我國廣播媒體行業的必經之路。在此背景下,廣播新聞媒體要想實現持續發展,樹立品牌形象,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就要立足于群眾的實際需求,不斷創新廣播新聞的傳播方式,拓寬傳播渠道,打造高質量的廣播新聞內容,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同時,還要引進高素質的廣播新聞人才,利用移動智能終端和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引導社會輿論走向,以便真正地實現廣播新聞節目的設立初衷,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冰.媒介融合視域下廣播新聞傳播創新發展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2(05):32-34.
[2]李捷.基于媒介融合下廣播新聞傳播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采寫編,2022(05):96-97.
[3]張展.媒介融合視域下廣播新聞傳播創新發展路徑[J].參花(下),2021(05):36-37.
[4]李東,廖小佩.媒介融合視域下廣播新聞傳播創新發展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3):19-20.
[5]張雪瑤.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在廣播新聞傳播中的運用[J].數字傳媒研究,2020,37(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