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得天獨厚的茶的故鄉(xiāng)中,我國各族人民基本都有飲茶習慣,而將茶作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的民族,當首推藏族。西藏茶文化豐富多彩、絢麗璀璨、饒有特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園地的一朵奇葩。
出版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文化是出版的內容,出版是文化的載體。出版肩負著記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責任。堅定文化自信,追尋文化軌跡,踐行文化擔當,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chuàng)造力,是新時代出版的歷史使命。
茶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中國是茶事、茶文化的起源地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2013年,云南普洱市被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世界茶源”的稱號。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于公元780年問世,其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茶被很多人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
《茶經》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中國茶文化有近五千年的歷史,其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茶葉及茶文化深深影響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人民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茶飲是世界公認的最佳保健飲品
茶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已被科學證實,被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所認可,茶是世界公認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茶文化中的“和、雅、靜、儉、美”等文化精髓和修身怡情理念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中國茶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品格
中國茶文化突顯了中國人重德、追求和諧的精神境界和喜雅、好靜、堅忍等品格,同時,中國人的品格也作用于中國茶文化。這樣,中國茶文化與中國人的品格和生活具有了密切的關系。
西藏茶文化出版成果概況
從2010年起,西藏民族大學學者趙國棟開始從社會學角度研究西藏茶文化,并于2012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支持,《社會學視角西藏傳統(tǒng)茶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2CSH059)成為第一項專門研究西藏茶文化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5年,他的項目成果以《茶葉與西藏:文化、歷史與社會》之名出版。該書從視角學的角度解讀了藏茶文化、歷史和社會的關系。2017年,他出版了《茶譜系學與文化構建:走進西藏茶葉消費空間的秘密》,把對西藏茶葉的解讀放入龐大的宏觀文化譜系與歷史進程中去審視。2018年,他又出版了《西藏茶文化》一書,使用了大量史料、民間文學、口頭傳說等資料,全面系統(tǒng)地展現了西藏藏茶的各維度知識,具有一定的科普意義。2019年,他在《西藏文化產業(yè)研究:體系、實證與理論》一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西藏茶文化生態(tài)旅游產業(yè),同年他出版了《習茶與悟道》,深入挖掘中國古籍中的茶文化元素,從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多方面對茶文化進行多角度探討,在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研究立場上提出獨到見解,以達到“修身”“修心”的目的。隨后,他在2021年出版了《幸福社會的微觀基礎:茶葉、文化與生活》一書,通過對西藏西南部高海拔農牧區(qū)的長期調研,深入解讀了西藏茶葉與文化、生活的關系,為人們呈現出青藏高原牧區(qū)日常幸福生活的形態(tài)。
在《社會學視角西藏傳統(tǒng)茶文化研究》結項后,明清史研究學者施由明研究員就曾提到,對西藏茶文化的深入研究拓寬了藏學研究的新領域[1]。這是對該研究理論價值的肯定。他隨后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實際上已經進一步完善了西藏茶文化研究,即逐步形成了一種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待和認知西藏茶文化的理論體系,這對研究者和普通讀者深入理解西藏的細微與宏大之處,理解西藏擺脫封建農奴制而實現世紀跨越的偉大歷程都有著獨特的意義。他的幾部著作都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批判理論,其重要意義在于深刻展示了:(1)西藏茶文化研究視角下藏漢民族的情感互動及情感凝聚過程;(2)西藏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充分見證[2]。
西藏茶文化出版成果的學術脈絡與路徑
社會學視角的大脈絡:茶社會學研究探索
2015年,趙國棟在西藏人民出版社連續(xù)出版了兩部著作《茶葉與西藏——文化、歷史與社會》和《茶與社會》,并以這兩部著作為基礎探索、建構了社會學研究茶文化的新路徑,提出“茶社會學”研究理念。
前一部著作是實際研究的典范,以社會學的包容視角和透視能力為根本,展現了西藏茶文化在社會、文化、歷史三者中的基本范疇及相關社會機制。后一部著作是作者以社會學的基本范疇為依據,嘗試建構茶葉及其文化在社會中作用與影響的框架機制。
具體來說,《茶葉與西藏——文化、歷史與社會》一書運用“多學科的交叉視角”的研究方法,以“西藏茶文化”為主線,對茶葉與西藏的文化、歷史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該書認為,西藏茶文化具有多維度內容,在西藏日常生活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
《茶與社會》則從表象和體系的角度展現了茶文化在社會運行中的可能作為,譬如介紹了茶葉消費的社會特征、茶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茶葉消費技能特征、家庭與茶葉消費的關系、茶葉消費的參照群體特征、茶葉消費的意見先導者、茶葉消費從眾行為發(fā)生的機制等方面。
世界傳播譜系下的文化視角:茶譜系學下的西藏茶文化
在《茶譜系學——走進西藏茶葉消費空間的秘密》一書中,作者以茶葉的社會史學視角探索和審視中國茶文化的譜系性,從而構建出“社會史視域的茶譜系學”。該書通過宏觀與微觀的特定視角,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轉換,講述茶的社會世界的構建與存在,以歷史敘述的手法揭示與展現茶葉特有的社會歷史軌跡與譜系空間的存在。書中的每一篇都運用了社會史的視域,向讀者展示了特定的關于茶的社會文化空間,通過豐富的史料帶給讀者良好的歷史體驗與社會體驗。
全書把目光聚焦于茶社會史學的大視野與社會生活變遷的微觀視角的有機結合中,被定位為茶譜系學圖景,讓讀者體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根基,其指向世界文化交融、共享人類發(fā)展成果和文明成果的可能性、必然性與重要性。
該書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一些關于西藏茶葉消費的國外資料,并在大量國外文獻基礎上系統(tǒng)整理、介紹和分析了茶葉在西方的社會歷史軌跡,展現了茶葉壟斷貿易的終結、資本主義的形成、平民化的歷程和生活化特征,以及印度、英國、斯里蘭卡、美國等國家的茶葉資本化歷程與特征。書中也對中國傳統(tǒng)茶業(yè)和文化進行了總結與反思,提出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精神概念。區(qū)域化茶產業(yè)發(fā)展也是該書的研究內容之一。
實用與審美的結合:西藏茶文化社會學應用
《西藏茶文化》一書將理論性作為次要的選擇,注重從普通讀者理解和應用茶文化的角度展開論述。全書通過豐富的文化史料和田野資料讓讀者感受西藏茶文化的真實性與體系性。該書最大的特點可歸納為五個方面[3]。
第一,通過西藏茶文化展現了藏漢互動及多民族融合的過程與相關機制,主要體現在西藏與其他地區(qū)經濟社會和文化出現的“同構”機制中。當然,促進這種同構機制作用有效發(fā)揮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茶葉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第二,有效展現了西藏社會生活中多種文化現象的生成與演進機制以及“藏茶精神”的鑄造。全書通過全景式的論述,分析了茶葉在生產、流通與運用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展現出了不同維度的異質性與功能性,研究了藏茶中“實用”“神圣”“包容”等文化特質的來源及塑造過程。
第三,展示了西藏茶文化、藏傳佛教與西藏治理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機制,其中對具有典型意義的“入藏熬茶”“賜茶”的分析獨具特色。作者探討了其背后的政治、宗教與社會邏輯,明確了茶文化的政治表達是傳統(tǒng)社會中西藏治理的重要路徑之一。
第四,深入揭示了古代西藏的文化剝削邏輯,以茶文化展現了它的實質。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視角,分析了古代西藏貴族、農牧民、農奴、手工業(yè)者等各類階層茶葉消費的差異及本質。
第五,推進了西藏茶文化的現代性解讀及其意義闡釋。通過對西藏民主改革后茶產業(yè)的建立、發(fā)展進行系統(tǒng)分析,作者展示了基于文化功能的產業(yè)體系發(fā)展藍圖,通過對新時代西藏茶文化價值的認知、保護和弘揚,提出了以茶產業(yè)和文化推進社區(qū)建設與發(fā)展的興藏富民之路。
繼續(xù)推進西藏茶文化出版?zhèn)鞑サ幕A與必要性
茶葉貿易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茶事見證了中華民族交往史。長期以來,西藏需要的茶葉主要來自四川和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圍繞著西藏、四川、云南形成了縱橫交錯的茶馬古道,茶葉如紐帶、橋梁,將西藏和其他地區(qū)有機聯(lián)系起來,各民族通過茶葉交往進行交流與交融,加強了民族團結。
2016年,在阿里地區(qū)故如甲木寺的考古中,發(fā)現了茶葉殘體,距今約1800年,屬西藏古象雄時期,這表明東漢時期西藏與其他地區(qū)之間有一定的往來,證明茶葉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fā)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漢藏史集》中有關于茶葉在西藏出現的神話故事——神鳥銜茶救贊普。茶葉的來源地是“漢地”。藏族民間寓言故事《茶酒仙女》中提到,茶葉起源于“漢地”。藏族的《茶酒仙女》與漢族的民間寓言故事《茶酒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許多學者認為前者是由后者學習和加工而來的,體現了中國以茶為媒介的民間文學的交流與同構。
茶葉融入西藏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
西藏海拔高、寒冷缺氧,人們以攝入高脂肪食物為主。而茶葉則成為人們調和、分解油膩、補充維生素的必需品,同時其也可以有效抵御高原反應,是西藏的生命之茶。
飲用酥油茶和甜茶成為西藏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對西藏各族群眾的健康有著重要作用,被一些人稱為“雪域黑金”。“藏茶”和酥油茶、甜茶形成了濃郁的飲茶氛圍,也相應出現了西藏獨有的茶具文化、制茶文化、飲茶文化和茶禮文化。
茶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推動力
第一,茶葉和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對中華文化影響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茶葉仍然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重要商品,茶文化更是深入人心。國際茶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國對外開放,增強了中國的世界影響力。
第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底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之提供養(yǎng)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繁榮為條件。”我們所提倡的“四個自信”首先應是文化自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這些成為進一步研究出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闡發(fā)文化精髓的理論依據。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明珠,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意志、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鑒于此,弘揚發(fā)展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時代意義。
第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時代生機。中國茶文化曾經深深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在新時代仍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目前還存在一定問題,如大約60%—70%有飲茶習慣的人對茶葉和茶文化基礎知識較為匱乏。傳承發(fā)展茶文化,不斷賦予其時代內涵,對于促進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新時代文化自信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四,弘揚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推進社會治理。(1)社會治理離不開文化的引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推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并不矛盾,它們彼此助益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鼓勵和大力支持弘揚民族精神與頌揚傳統(tǒng)美德,以優(yōu)秀文化作品和文化形式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時俱進,再創(chuàng)輝煌。新時代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力量,使其融入社會治理,推動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提升社會治理效果。目前,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茶文化”助力社會治理的案例較為突出。如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積極探索社會基層治理新模式,結合潮州獨特的“茶文化”,推出“茶寮談心室”“居民議事廳”等新舉措,通過喝茶化解居民間的糾紛,助力建設平安法治潮州。(2)推進現代社會治理需要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優(yōu)秀文化有巨大的凝聚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fā)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引領中華民族歷經風雨,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茶能夠傳遞社會理念,并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茶作為文化的載體,賦予人們“節(jié)儉、淡泊、樸素”的思想,并與哲學思想相融合,促進社會和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思想觀念的更新,人們在品茗時,更多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從茶事里悟出“道理”,提升文化素養(yǎng),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施由明.國家社科基金助推藏學研究新領域——西藏茶文化[J].農業(yè)考古,2014(02):333-334.
[2]陳婭玲,蘇遠尚.現象后的本質及價值認知——評趙國棟著《西藏茶文化》[J].農業(yè)考古,2019(02):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