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期,面對新形勢,博物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載體和陣地之一,需要貼合時代需求,深入解讀新時期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特征,以高質量標準化建設、菜單式服務、品牌化創新精準對接供需,并有效跟蹤評估,著力推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
在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公共文化服務”一詞;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其進行專門闡述;201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升至國家法律高度,其將公共文化服務定義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涵豐富,內容翔實,極具地方文化特色。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為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國際博物館協會2007年對博物館的定義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和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博物館條例》中則這樣定義:“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博物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和陣地之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等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綜合上述闡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實現博物館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滿足公眾基本公共文化權益,并向社會提供各種博物館文化服務及產品的總和。
新時期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特點
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影響下,博物館功能日益擴展,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積極加強對博物館教育、社會美育的投入,展示促進社會文化素養發展的良性力量,不斷履行其社會責任。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2018年增加1億多人次;2020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5.4億人次,網絡觀眾量數以億計;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意為思考當今時代博物館在理念機制、運營發展中的新定位、新模式;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新時期要想呼應公眾需求,使公眾更深入、更便捷地享有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就需要認真思考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在新時期呈現的特點。
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以人為本”精神
博物館從國情出發,科學認識、準確把握自身的功能和定位,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積極響應公眾文化訴求,充分發揮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公共文化職能;把實現教育、研究和欣賞等基本功能放在第一位,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作為主要責任,以全民共享為理念;通過開展不同類別的陳列展覽、豐富多元的社會教育形式,多功能、多維度地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以響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第一要義,讓博物館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博物館文化精準對接人民群眾需求,辦人民滿意的博物館。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揮“培根鑄魂”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的意見》,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強調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要不斷加強社會教育功能,合力參與青少年思政課建設,提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時代命題,也是偉大使命。
根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數量5788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224家,占比達21%。博物館擁有豐富多元的館藏文化和深厚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應主動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與博物館教育有機結合的有效路徑,不斷豐富內涵,擴展外延,通過多元化的形式、常態化的活動,全程、全員、全方位地使當代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無縫對接,讓博物館成為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民族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
以公益性為基本落腳點,培育文化新業態
在法律層面,國際和國內博物館界都將博物館認定為“非營利性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規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參照要求是“公益性”和“均等性”。博物館為公眾提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公益性”是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應堅持的基本落腳點。
博物館的公益屬性體現為利用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向公眾提供免費和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收益,科學合理地界定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構建兩者協同發展體系,穩步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努力增進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時期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方向
面臨新的發展態勢,博物館應圍繞新時期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特征,以高質量標準化建設、菜單式服務、品牌化創新精準對接供需,并進行有效跟蹤評估,以推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
以人為本就要進行高質量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效能
2015年《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以及保障措施;《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從基本服務項目、硬件設施、人員配備等不同方面提出了我國當前階段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底線標準”。《“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中要求“內容無缺項、目標人群全覆蓋、標準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務可持續”,并強調“開展重點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工程”;《國務院關于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的批復》中明確提出“進一步細化本行業領域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設施建設、功能布局、施工規范、設備配置、人員配備、服務流程、管理規范等軟硬件標準要求”。
博物館不僅是開展公共服務的關鍵點,更是標志性文化旅游相關公共服務的關鍵鏈,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研究科研、藏品管理、票務服務、文創經營等,除滿足《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評分細則計分表》(2019年12月)等文件中規定的項目之外,應對標著力完善自身關于公共服務的標準化建設,細化服務項目和標準,完善功能布局、人員配備、管理規范等質量和標準要求,建立健全跟蹤評估反饋機制。
在基本設施、資源保障等硬件設施得到有效的提升與改善之后,博物館在進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時需要重點考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緊扣博物館館藏陳列、社會教育、科普推廣等相關服務,加大各行業、各渠道資源整合力度,深切關注公眾需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互聯互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展現公益性就要進行高質量、菜單式服務,提升均等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指遵循社會文化平均水平與公平原則,打破原有局限,積極進行博物館功能的空間拓展,使博物館的藏品、展覽與社會觀眾之間的關聯性得以延展,面向全社會提供均等的產品與服務。
198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準則》中提到向所有人開放,特別要關注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們。2014年,中國殘聯和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百家博物館文化助殘公益行動”,號召博物館向殘疾人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專題講座專人預留座位,以及走進特殊學校開設博物館課程等。
《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強調要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尤其是將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中對博物館服務內容進行了規定,要求博物館“基本服務項目健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適當延長開放時間”“公共文化設施應按規定組織開展公共文化活動”。
在博物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中,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需要為根本依據,打破地域、年齡、性別等限制,立足社會公平,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科學設定服務對象,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文化需求,科學調研、分門別類,設置不同系列、內容的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為人們提供富有特色的不同種類的文化服務和產品,以期達到與不同群體的生產與生活相適應,與其接受能力和水平相適應,為全體公民所普遍享用的最終目的。
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就要進行高質量品牌化創新,豐富服務功能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探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穩步提高,社會結構的不斷變更,數字技術的應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趨豐富,其對博物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研究、欣賞是博物館的三大功能,但是現階段傳統的陳展手段、單純的講解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及公眾對博物館“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期望,因此,博物館還衍生出了休閑娛樂、博物館信息資源開放等多種其他社會服務功能。
教育是博物館的終極目標之一。在保護、研究好博物館的前提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在實施教育功能時注意避免同質化、知識碎片化、標準模糊化現象,加強品牌化創新,鼓勵博物館文化供給高品質、多樣化升級,最大限度地釋放其文化內涵,以期使更多公眾受到啟示。
2011年黃光男在《博物館企業》一書中提到,博物館的精致、正確、藝術、文化感染是屬于提升生活的品牌。新時期博物館不應再居于“高高在上的廟堂”之上,而應該充分發揮公眾休閑娛樂功能,與公眾的生活緊密結合,發揮其特殊的文化旅游作用,用休閑娛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吸引公眾,使他們在濃郁的文化氣息中感受有別于快節奏生活、復雜人際關系的舒暢與放松。
博物館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環,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不僅要有拓展博物館文化輻射范圍的意識,更要有向其他領域和行業提供博物館文化研究信息的社會責任意識,發揮“參與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實現“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目標。
精準對接、有效評估,切實保障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落地見效
不光文物保護、數字化物聯網、智慧博物館需要網絡與通信技術的支持,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高品質、高質量、創新性的文化產品與內容也需要依托大數據技術,開展精準供給研究。新技術帶來的跨界融合、創新驅動能為提升博物館服務,精準對接公眾需求,開展服務評估提供準確的依據。
《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指標體系》中對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與社會教育、科學研究、藏品管理等指標進行了定性評估。在實際運行中,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實效的評估主體不僅要涵蓋政府管理部門,公眾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考評也不能忽視。當前,構建以公眾為主體的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多元評估體系,是博物館在新時期進行公共關系、線上運營、展陳系統等研究的基本數據與支撐,也是公眾參與公共事業管理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新趨勢、新樣態賦予公共文化服務新的功能、任務,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應立足新時期,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做出與時俱進的關切與回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用高質量標準化建設、菜單式服務、品牌化創新、精準供需對接、有效跟蹤評估,持續提供豐富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活服務供給,堅持高質量發展戰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彭雷霆,歐陽樣,張靈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探析——基于全國31個省(區、市)2015—2018年的實證分析[J].決策與信息,2021(12):38-49.
[2]劉莉.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與行動路徑[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11):35-39+45.
[3]耿達,田欣.公共文化服務規劃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邏輯[J].圖書館,2021(11):1-8.
[4]單霽翔.關于博物館的社會職能[J].中國文化遺產,2011(01):8-25+6.
[5]王藝穎.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的博物館教育職能探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4):87-89.
[6]郭文光.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7]劉羽香.論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地位及作用[D].長春:吉林大學,2011.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