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職能是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文化教育的不斷深入,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21世紀的今天,博物館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講解或組織活動。應該從多角度出發,展開更深層次的研究,拓寬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途徑。21世紀是網絡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所帶來的便利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轉折的關鍵,對博物館的教育事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思考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博物館社會教育是發展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重要工作。
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各種媒介發展日益迅猛。新媒體環境下,不少博物館都在積極進行改革,如更新宣傳理念,運用各種媒體手段在各大媒介平臺上宣傳,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博物館是城市之窗,在人民不斷追求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博物館參觀學習。因此,如何提高博物館的服務功能,是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傳播精神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的關鍵。博物館通過各式各樣的教育活動,承擔著學校教育以外的教育重擔,明確博物館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生存價值,為其長遠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新媒體及其特點
新媒體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體現了新媒體環境的互動性,即人與人的雙向互動,這也是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最大特征。新媒體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在人人手機不離身的時代,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和傳統媒體產業的格局,還促進了網絡世界經濟的發展,它改變了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也影響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格局。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正勢不可當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滲透,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同時也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特點
數字化。新媒體環境下整個社會結構都在進行數字化革新,電腦、手機、電視等設備終端全面聯網,改變了以往單向傳播的狀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如今,大數據像一個無形的備忘錄,人們瀏覽過的任何內容都會被記錄下來,此外,大數據會針對用戶的興趣愛好進行分析,從而為用戶推薦其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如何利用好大數據這個優勢推動博物館的推廣,是一個關鍵問題。
超時空。新媒體打破了傳播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你擁有一部手機,你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收到任何你想要的信息。
媒體易檢索。新媒體提供的信息是集聲音、圖片、畫面為一體的,互聯網的信息儲備功能強大,在海量信息的背后,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檢索到用戶想要的內容。因此,它的便捷性是傳統電視、書本、報刊比擬不了的。
個性化、碎片化傳播。新媒體傳播利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傳播,以抖音、快手為例,其主打個性化使用,碎片化接收,在人們的空閑時間利用短視頻進行有效傳播。
博物館教育發展現狀
講解單一,靈活性不夠
隨著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越來越多,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將其作為教育的“第二課堂”,因此博物館的講解員就顯得尤為重要。進入博物館的人的年齡階層參差不齊,有兒童、老人、青少年等各個年齡層和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士。這個時候,如果講解員采用同一套話術進行講解,就達不到因人而異的效果。因為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幼兒園的小朋友聽不懂大學生可以聽懂的內容,老年人對博物館的想法也與其他年齡層的人不一樣,同樣的講解詞顯然是無法滿足這樣多變的需求的。因此,制訂一個解說計劃必不可少,比如對幼兒園及小學生團體可以用生動活潑的解說詞來啟發孩子們的想象力,提高博物館對他們的吸引力;面對大學生群體,可以用專業性、學術性更強的講解詞進行解說,從中引申出更深層次的內容,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知識,發揮博物館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同樣的,如果受眾是老年人,則需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適當放慢講解語速,更加細致和耐心地進行講解,讓他們有時間和空間去理解和接受。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好的博物館要有一支好的講解隊伍,才能把文物的精髓展現出來,讓文物“活”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人與物的情感交流。
固定陳列,冷漠死板
文物展覽是博物館發揮教育職能和進行文化傳播的傳統方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博物館的陳列展廳基本一成不變,沒有創新和改變,這種固定死板的陳列方式缺乏對參觀者的吸引力,也不會有“回頭客”。特別是地方博物館,由于缺少經費,陳列方式一成不變,沒有任何新鮮感,無法調動參觀者的參觀欲望,繼而達不到博物館的教育目的,就只能成為一個徒有空殼的博物館。
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發展方向
深度探究,讓文物“活”起來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鮮活的歷史,每一件文物都有不同尋常的經歷。一件件普普通通的文物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它身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它身上的每一個標記、每一個細微的特點,都是一段可訴說的歷史,一段可歌可泣的經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長托馬斯·霍文曾說:“在博物館工作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讓一件被遺忘、默默無語的展品,找回自己蕩氣回腸的說服力。”因此,現代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就要以文物為載體,挖掘其中蘊藏的歷史文化,加以研究展示,讓文物“開口說話”,發揮文物的教育功能,讓參觀的群眾觀有所得。
豐富多彩的社教結合活動是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必要
博物館的最大服務對象是學生群體,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群體都是博物館的主要參觀對象,他們的求知好學,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發展的最大優勢。因此,如何提升博物館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扎根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職責。針對學生好奇、求知欲強的特點,博物館可以舉辦一些講解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博物館的講解中,對學生群體進行培訓,讓其“持證上崗”。當學生以講解員或文物保護者的身份出現時,博物館在他們心里就不再是一個冰冷的建筑,文物也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物件。由學生講解相關文物的歷史知識,能讓他們的印象更深刻,這也是最好的一種教育和宣傳方式。“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利用學生思維奇特、創造性強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思考什么樣的活動才更具吸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在享受樂趣的同時獲得更有效的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思考
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應該利用新媒體資源將線下線上相結合,打造“雙向互動”新模式,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合理利用資源,通過各種傳播媒介放大博物館的優勢,讓更多人能接收博物館信息,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受眾,促使他們主動走進博物館,深刻感受博物館的文化底蘊。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要想發揮社會教育的職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就要通過各大社交媒介平臺,積極宣傳。只有不斷創新,打破博物館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現為立足于新媒體下的博物館社會教育提出幾點創新策略。
傳播內容要精彩
相較于傳統博物館的文物展覽,講解員講解的形式要有所創新。新媒體下的博物館采用將文物、展覽、社教資訊以及學術研究充分結合的方式,既進行了博物館的教育及宣傳,又在社交平臺上提供了大量精彩有趣的內容,使更多網民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查找到博物館的相關信息。例如,博物館可以根據自己館內的相關文物,在博物館官方網站進行宣傳,用戶可以通過檢索找到該信息,進而瀏覽并了解博物館。同時,還可以根據博物館的特性,聯合地區文化和特色產業,自己設置關鍵詞,并將關鍵詞投放在互聯網上,設置討論話題以吸引更多互聯網用戶參與,進行進一步推廣。此外,博物館可以在一些傳統節日舉辦與節日相關的活動,既貼合群眾,又能制造看點。
宣傳要兼具生活和藝術
在宣傳文物時,博物館不僅要看到文物的藝術特性,還要看到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生活氣息。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文物經歷的朝代更迭、繁盛興衰都是一個個可以訴說的故事。因此,在對文物進行宣傳時,應結合藝術與生活,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為背景,以現代生活為依托,使其真正走進群眾心里。博物館可以根據館內的文物,制作一些精美的紀念品。紀念品可以根據文物本身的特性結合當下的流行元素來設計,以古今碰撞為看點進行宣傳,還可以適當贈送一些精美卡片或者其他紀念品。只有抓住群眾的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群眾,才能真正發揮博物館的教育作用。
提高民眾好感度,增強雙向互動性
新媒體環境下,各大社交平臺都具有去中心化、雙向互動性的特點,媒介縮短了傳播者與受眾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主觀能動性。用戶在新媒體背景下擁有高度的自由空間和更大的選擇權利,不僅激發了受眾的積極性,還使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信息傳播活動中來。例如之前爆火的河南春晚,就是立足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聯合博物館了進行一系列的創作,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掀起了一股熱浪。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瀏覽數據都非常驚人,這樣的全網熱就是觀眾好感度的最直接體現,也帶動了河南各大博物館的參觀人員爆滿,群眾的參觀熱情持續升溫,形成了人人愛看文物,樂意走進博物館感受文物背后歷史的現象。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要利用好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每天更新一些博物館的相關小知識,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的特點,結合網絡狂歡、網絡意見領袖等特征,使博物館的教育宣傳與新媒體實現更好地融合,形成博物館的傳播新態勢。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強互動參觀平臺
在移動端普及的時代,不少博物館開始開發新功能,如微信公眾號、本地博物館導覽助手等,都是博物館走向大眾的重要途徑。博物館將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和代表的文化利用各式各樣的App,結合圖片、聲音、視頻等,利用VR技術,將傳統的2D展覽模式變成3D立體全景展示,讓群眾在家也能“走進”博物館。推出VR博物館可以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參觀博物館,感受博物館文物帶來的寧靜,了解博物館承載的文化并從中受到教育,這也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最主要目的。
博物館宣傳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博物館在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受眾認可度、增加與觀眾互動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出現風格不符、解說不專業的情況。尤其是歷史文化知識,一旦出錯就很容易對群眾造成影響,讓群眾產生誤解。在如今短視頻流行的時代,很多博主為了賺取流量,惡意歪曲歷史,給受眾錯誤的引導,這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例如網絡上很火的梗“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你永遠無法理解李白和王昭君的凄美愛情”等,在網絡受眾逐漸低齡化的趨勢下,會使很多小學生接收到這些不正確的歷史文化知識。因此,博物館除了要“教育”之外還要“辟謠”,傳播正確的歷史文化知識,讓人們了解真正的歷史。這也就是為什么博物館傳播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傳播理念的原因。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互聯網數字化閱讀趨勢漸強的今天,受眾還是一個被動參與的角色,更多時候,受眾的主動性難以被激起,更多人只是簡單地瀏覽下,并沒有進行有效閱讀。面對這種情況,博物館應采取積極措施,聯合社會化媒介進行宣傳,履行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改正受眾的閱讀習慣,使其做到“沉浸式”有效閱讀。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博物館數據化的轉型發展。新媒體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是當下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最好選擇。時代都是有選擇性的,只有順應潮流才能更好地發展。博物館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拓寬了發展路線,打破了博物館在群眾心中的傳統刻板印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周末節假日時走進博物館,看一看文物,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放松心靈,釋放壓力,學習知識。同時,博物館利用微博、抖音、快手、電視等平臺進入群眾視野,加大了自身的宣傳力度,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教育的職能。新媒體時代,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充滿文化熱情、吸引群眾學習的“國家課堂”,只有積極地進行創新和改革,博物館才能在面對各項挑戰時從容不迫。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使博物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任務,社會教育的道路任重道遠,博物館所承載的重擔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讓更多的群眾看到其中的重要性。社會教育的道路是漫長的,博物館的重任也不是一時就能完成的,如何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學習博物館文化,是博物館在新媒體環境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領軍.試論博物館教育[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2]李保平.融媒體環境下博物館宣傳的改革與創新策略[J].新聞戰線,2019(04):70-71.
[3]陳鵬.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新格局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4]孫亞娣.以信陽博物館為例淺談現代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0):139-141.
[5]李保平.融媒體環境下博物館宣傳的改革與創新策略[J].新聞戰線,2019(04):70-71.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