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報刊業在民國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給戲曲的傳播帶來新的途徑,表現出前所未有的 存在形態。各種戲曲媒介共同構建的傳播氛圍形成了戲曲傳播的公眾視域,這種公眾視域既是指進行 戲曲傳播活動的媒介組織因其傳播行為而生成的一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空間,也是指由戲曲傳播活動 參與者共同促成的一種話語環境。山東戲曲在民國時期有不同于以往的媒介表征,主要體現在戲曲新 聞和戲曲廣告兩個領域。
戲曲媒介具有物質的實體性,能被感觸并感知。 又因其具有中介性,是位于戲曲藝人(或者戲 曲作家、談論戲曲的任何人等)與戲曲受眾(可以是劇 場內觀眾、報刊的讀者等)之間的介質主體,可以使雙 方就同一部分戲曲信息產生聯系;同時還具有延伸性, 可以使戲曲文本訊息不斷擴展傳播范圍,從而產生更詳 細更穩定的留存信息。
戲曲媒介共同形成的傳播氛圍形成了戲曲傳播的公 眾視域,這種公眾視域既是指進行了戲曲傳播活動的媒 介組織因其傳播行為而生成的一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空 間,也能指由戲曲傳播活動參與者共同促成的環境。它 是媒介與社會大背景環境在長期的信息傳播及人際 關系來往行為中逐步形成的,它和社會環境具有一 些共同特點:主要由信息 (也就是抽象的、意義性 質的精神內容) 構成;基本上屬于軟性的氣氛或氛 圍;是動態的并且能隨著媒介信息、組織信息的傳 播而變化波動。
山東的報刊業在民國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給 戲曲的傳播帶來了新的途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存在 形態。由于新型公共媒介的出現和參與,山東戲曲在民 國時期的成長生態開始依賴于出版物共同建構而成的公 眾視域空間,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介表征。
戲曲公眾視域構建的物態空間基礎——紙質媒介
紙質媒介中的戲曲,有不同的媒體話語形式,包 括新型的話語力量、可信度以及可靠性,特別是出版 的文字被賦予的權威性和真實性遠遠超過口頭語言。
戲曲藝術變形成文字符號的最直觀表現,是戲曲劇 本的刊刻及流布。印刷在紙面上的戲曲內容,更換了受 眾的接受思維方式,使受眾的主動思考多于臨場感受。 比如戲曲選本,基本都是流傳甚廣的、公認的精彩情 節,每一個劇目選本的變遷都有其復雜性和豐富性,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從中窺探到當時當地的流行時尚元素及 民眾的接受習慣和喜好。而全本戲的演出在塑造人物、 營造氛圍、反映社會現實等方面均有著較強的表現力。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效益性和功利性慢慢開始影響 演劇活動,折子戲也成為了主要的展演形制。一般認為 折子戲的興起晚于全本戲,應是在明末清初時被人們所 開始關注,廖奔先生認為是戲曲發展到明代中后期即嘉 靖、萬歷時期的事情。到康熙初葉,一些劇目的折子戲 演出已經代替了全本戲演出,并越來越盛行。所以對于 戲曲劇本的傳播研究,有許多學者從版本演變的角度進 行過非常詳盡的文獻考證。但聚焦山東地方戲及地方劇 目的并不多。
大眾紙媒出現之后,人們可以相對容易地獲取大量訊息,如可以看到劇本故事、劇院演出信息、作品評 論、異地的民間戲曲調查等,不必專門到劇院看戲就可 得知某出戲的演出反響。這種新的大眾媒介不僅能影響 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方式,也會引發社會組織在信息 層面上的重組,進而使之功能也發生本質變化。在閱讀 報刊時的整體性閱讀和思考的體驗可以使人們的注意力 既連續又集中,而不會像在現場觀看戲曲演出時容易被 很多因素分散,報刊的接受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以 往戲曲觀眾們碎片化的接受狀態,也逐漸改變了受眾的 精神整合模式,以及其心理結構。這些深度閱讀空間開 始在一定的受眾群體內占據主導權,使大多數人開始集 中精力關注戲曲理論、演出評論等內容。這在一定程 度上復制并發展了現實中戲曲演出的情況,使人們在 報刊的虛擬空間與演出的現實空間之間找到了良好的 結合點。
出版業的發展和介入,使得戲曲藝術的文學性、娛 樂性及尚在萌芽中的產業性開始快速發展?!八囆g不再 是單獨的、孤立的現實,它進入了生產與再生產過程, 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物或者平庸的現實,都可 歸于藝術記號下,從而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很多研究 者在研究戲曲報刊時,會結合整個文學運動和文學發展 潮流等因素。自然也就提供了許多資料性和判斷性極強 的研究成果。如王興昀的《<北洋畫報>戲曲資料淺析》 (《戲劇文學》2015年第2期)中總結了該刊物的報道 對象主要包括梨園掌故、戲曲常識、演出信息、演員宣 傳、戲曲批評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戲曲新聞和戲曲理論 文章?!秳W月刊》則從三個方面展開了關于戲曲舞臺 藝術研究實踐的論述:技術層面的革新、控制層面的進 步、美術層面的新論,并注重戲曲的社會教育意義和作 用,關注戲曲的舞臺藝術方面的特性,注意到了寫實主 義向寫意主義的轉變。劉慧在《濟南與煙臺城市早期現 代化比較研究》里粗略統計,截至到1924年,濟南曾刊 出過各種報刊近50種,到1927年,濟南報紙數量在全國 排列第五位。據《齊魯報業百年史料匯編》統計,僅官 方各級組織主辦的報紙已達38種之多。主要的戲劇類 期刊有:《劇談》(1932年12月創刊,濟南大東書 局發行)、《舞臺藝術》(1935年3月創刊,濟南山 東省立劇院發行)、《戲劇半月刊》(1936年7月創 刊,濟南戲劇半月刊社主辦)、《戲劇》(1945年10 月創刊,山東省文協戲劇編輯室主辦)、《歌與劇》 (1946年10月創刊,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 出版)等等。
報刊在發行地區的戲曲接受人群觀念里建構了公共 藝術認知。這種閱讀接受是一定意義上的社會藝術空 間,包括認知、欣賞、互通、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如演 出預告讓受眾知曉訊息,戲曲劇本及評論的文本刊登讓 受眾可以進行藝術鑒賞,持各種不同觀念的學者發文 討論一些話題,使受眾得以拓展知識和信息接受的維 度等等。
不同紙質媒介之間也有互動關系產生,如有刊物提 到:張道邨主辦了《快報副刊》和《小鋼炮》,王統 照、杜宇、姜宏主編了《青潮月刊》因銷路困難僅出了 兩期。膠澳、鐵中、女中、禮賢先后有刊物創出,多 是油印本子和附于報紙,鐵中的旬刊“文藝分量重一 點”。還有刊物提到:“青島自勝利后,新出刊物,不 下三十種,近為團結力量,推進本市文化運動,由會計 月刊、影劇周刊及青聲月刊等十余雜志社發起……影劇 周刊姜銘琛……”其自稱的辦刊宗旨是:“溝通中外學 術思想,介紹當代文藝創作,研究中國考銓問題,報導 青島文化動態。”
現代媒體的介入,可以說對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歷史 定位起到一個定格的作用,這歸功于公共媒體的權威性 以及其對消息的放大性。媒體可以反映現實,同時也可 以創造現實,二者結合,可以明確現實。社會狀況和民 眾的認知觀念都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公開反映,進而擴大 事實并明確事實。
生成于公眾視域中的戲曲媒介表征——新聞和廣告
民國山東報刊中的戲曲表征,最典型者,當屬戲曲 新聞和演出廣告兩者。
民國時期的戲曲新聞、演出、報刊廣告使得戲曲開 始體現出大眾娛樂性質的另一個層面:抽象娛樂空間。 娛樂性(鬧熱性)是戲曲的一個基本屬性,用席勒的觀 點來看,娛樂被視為一種“溶解性的美”。娛樂使人松 弛,所產生的即是一種溶解性的美。席勒認為人性的觀 念與美的一般概念均是出自理性,人性的圓滿即是美。 但現實中的人與觀念中理想的人是不同的,是要受到各 種限制的,一種限制是單獨的片面活動的力破壞了人性 本質上的和諧一致,帶來了一種緊張狀態;一種是兩種 基本的力同時衰竭,使之變為松弛狀態。“溶解性的 美”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寧靜的形式緩和粗野的生 活,另一種則是用活生生的形象給抽象的形式加上感性 的力。娛樂就是通過輕松和諧的快感使人們在現實生活 中的緊張得以溶解?!叭芙庑缘拿肋m用于緊張的心情, 振奮性的美適用于松弛的心情。因此,片面地受法則控制的人,或是精神緊張的人,須通過形式得以松弛,獲 得自由?!?nbsp;
另外,報刊也使戲曲圖像作為新聞及廣告的內容組 成而被大批量生產及復制,并得以快速發展。由此,以 文字為主要表達符號的報刊,對于戲曲文學性的傳播乃 至戲曲的娛樂性的建構及傳播均起到了推動作用。
報刊對于戲曲審美性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反而是 在傳播現實、推廣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首先 是由于受眾接受水平的局限,其次是戲曲藝術本身的發 展狀況。還有重要的一點,即當時的社會觀念及思潮并 不利于傳統戲曲的進步,報刊的渠道作用也就相應打了 很大折扣。
民國時期山東地區的戲曲新聞,在廣播里的呈現方 式暫時很難考證,只有一些報刊上的信息可拿來作為分 析材料。以《山東民國日報》為例,其中關于戲曲內容 的新聞,大致可分為戲曲組織的動態和戲曲演出的通告 兩種,也有少量的關于戲曲的政策制度,如:
短訊:電影戲劇檢查廢止,上海市新聞不檢查。中 央社重慶八日電:關于電影戲劇及圖書審查,中央于去 年九月曾明令廢止出版審查制度,茲中央又于本年二月 九日明令廢止戲劇審查,原令如下:戲劇檢查在抗戰時 期中央方面由中央戲劇電影審查所統籌辦理地方方面劇 本審查,由各省市政府圖書雜志審查處辦理,戲劇上演 檢查則由各該當地政府主管機關在省各教育廳市各社會 局縣各社教主管科分別派員臨場檢查,抗戰勝利以后, 因書刊審查辦……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在民國時期自然還不具備任何 規模。但文化一旦成為商品,則意味著文化進入了經濟 市場,并且會開拓屬于自己的文化市場。文化只有成為 商品才能進入市場,文化也只有在進入市場后才能實現 作為商品的價值。
一般來說,最多的戲曲內容廣告當屬演出訊息。如 《山東民國日報》曾有一則廣告,不僅宣布了演出信 息,還簡介了一些幕后故事,表明是為了慶祝時任總理 誕辰才準備的公演,由梨園工會聯合演出慰問部隊。演 出主要由三民主義青年團山東支團濟南分團部所組織的 濟南青年劇社負責,由社長鄭力生帶領排練,劇目是五 幕愛國名劇《夜光杯》,其公演曾經轟動過陪都重慶。 本次演出場所是位于經二路緯三路的青年劇院(現濟南 工人文化宮職工劇院,始稱新濟南電影院)。
有慶??偫碚Q辰的,也有為了籌款的。濟南市醫藥 總會在濟南市南門里舜廟內附設有中西慈善醫院,會長 為商業大亨李伯成,副會長為張漢臣,醫院屬義務運 營,病人就診不收取任何費用。為了該慈善事業,曾演 劇籌款。從中看出,演戲的目的有很多種,理由也是多 種多樣。此外還有劇本連載、戲劇理論、調查報告、演 劇動態等幾種類型。
王國維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媒體時代也自有 其獨具特色的文學表達形態,反映在戲曲內容上,則體 現為劇本的刊載、理論的闡述等報刊內容。因將關注大 眾媒體作為戲曲史料的一種獲得路徑,以及部分傳播學 理論的加入,使得對戲曲史的研究開始由對單種對象的 介紹考證到對眾多信息遺物的綜合研究。從戲曲史學及 文獻學角度將此類報刊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將報刊遺 存和文獻記載進行綜合互融性研究,形成系統性的文獻 綜述及數據系統,就能從中歸納總結戲曲媒介的發展特 征。此思路不僅將戲曲定位成立體的舞臺藝術,還能從 各類媒介文獻留存中尋找戲曲演出的協作情況,關注場 上演員與場下受眾雙向互動的過程;進而將戲曲納入社 會文化的整體之中,將其還原為大眾娛樂方式,審視 其地位,才能厘清其在社會文化系統中的運作規律和 影響。
民國時期的這些報刊中所刊載的關于戲曲的文章, 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初,就給大部分受眾帶來了嶄新的戲 曲審美場域及相關體驗,也拓展了戲曲藝術的生存范 圍,強調了戲曲藝術的文學屬性,這種文學屬性很大程 度上是依托于印刷媒體而興盛起來的。民國時期有如此 多的報刊關注文學乃至戲曲文學的發展,不斷滋養著戲 曲受眾,構建出新的戲曲審美空間。
參考文獻
[1]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0.
[2]劉慧.濟南與煙臺城市早期現代化比較研究[D].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2008.
[3]石秀.島上文壇總巡禮——近二十年來文壇的一筆總 賬[J].青島文藝,1946(01):21-25.
[4]張鵬.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研究(1929-1937)[D].濟 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Tags:#只此青綠